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时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以往幼儿数学教育的经验,操作法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是非常简便实用的。它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如实物、玩具、卡片等),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摆弄,发现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应经常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换一换、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给幼儿实际操作的机会。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些什么呢?
一、注重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所以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另外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它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行调整 。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维、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因此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比如一些幼儿趣味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灵活多变,就很受幼儿的喜爱。其次,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操作材料的游戏性。例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就可以设计一个乘车到果园里去“摘果子”的游戏。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数字卡,数字分别是1、2、3、4。乘车的时候驾驶员叔叔说只有数字“5”才能上车,怎么办呢?可以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你的数字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这时再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算式卡,让幼儿根据算式卡(如2+3=?)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小朋友随着“摘果子”的音乐声,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如2+3=5,就摘取5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这样即巩固了幼儿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幼儿又能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三、注重幼儿操作活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应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注重幼儿的操作过程,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实现探索目标。因此我们应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相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创造能力。
四、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
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其次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 。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让幼儿相互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是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经验,才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一、注重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所以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另外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它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行调整 。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维、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因此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比如一些幼儿趣味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灵活多变,就很受幼儿的喜爱。其次,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操作材料的游戏性。例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就可以设计一个乘车到果园里去“摘果子”的游戏。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数字卡,数字分别是1、2、3、4。乘车的时候驾驶员叔叔说只有数字“5”才能上车,怎么办呢?可以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你的数字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这时再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算式卡,让幼儿根据算式卡(如2+3=?)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小朋友随着“摘果子”的音乐声,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如2+3=5,就摘取5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这样即巩固了幼儿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幼儿又能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三、注重幼儿操作活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应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注重幼儿的操作过程,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实现探索目标。因此我们应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相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创造能力。
四、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
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其次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 。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让幼儿相互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是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经验,才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