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于细节。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以焕然一新。然而,由于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在需要、兴趣等关注得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细节在于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幽默委婉的话语……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是没有主动性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门艺术,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尤为重要。下面是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片段。
师: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同学们对巴金老人的认识一定是更为深刻的,谁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呢?
生:是一心为别人。
师: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朵花,那该如何绽放这生命之花?
师: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为什么?
生:巴金爷爷生命已经开花了……(联系课前资料的收集,前文的描述感悟)
师:再读读这句话,在这句话中似乎漏掉了什么?
生:这句话应该是“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师:巴金老人为什么漏掉了这个词呢?你认为呢?
生:巴金爷爷很谦虚。
生:巴金爷爷认为自己很普通,是个平凡的人。
……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收信的孩子,当你读着这份有千斤重又满怀爱意的信时,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呢?
生:我是多么高兴又多么难过啊!
师: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
生:因为我收到巴金爷爷的信是多么的兴奋,可是当我知道巴金爷爷的病情是那么严重时,我又是那么的难过伤心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深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从“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这一中心问题入手,巧妙地走进文本,真情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和同学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全身心地走近人物,感受到巴金爷爷的谦逊、平易近人、乐于奉献。当学生在表达心中感受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发问:“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学生情感真切,获得独特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也得以滋养,而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
所以,我们要善于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精心打造细节,创设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
如一节语文课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眼睛向外瞟,顺其目光看去,原来,外面竟飘起了很大的雪花,我暗自思忖着:是否该提醒学生回到原有的学习状态中呢?或许我只需说一句“请同学们认真上课!”就可以了,但如此,他们的注意力是否就真正回到课堂中了呢?略略想了一下,我说道:“同学们,今天的这场雪下得还真不小呢?不如,我们就即景聊聊吧!”顿时,学生的眼睛一亮,个个脸上露出喜悦之色。我们从“雪像什么?”聊起,聊着聊着,竟不尽兴,又提议写一写,体裁不限。
“雪,似撒盐,似柳絮,在我眼中,雪竟似精灵一般,在空中翩然起舞,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
虽未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但这节课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细节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关注细节,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好教师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其中教师的语调也很有讲究,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有的似金戈铁马,雷霆万钧;有的似山涧溪流,潺潺作响;有的静谧;有的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讲究表达的技巧,增强教学效果。如讲《卢沟桥烽火》时,一上课,教师面容庄重,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给这堂课奠定了悲壮的情感基调,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随着老师时而低沉、时而激昂的语调,学生的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教学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感情洗礼。
语言的巧妙不仅仅在于语调的技巧上,还在于把课堂上不适宜的行为转化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是和煦的,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生长的能量,能给予生长拔节蜕变茁壮必要的滋养。
四、学会倾听,细心聆听
在课堂上,会有这样一种场景,那就是教师的提问之声还未结束,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回答的问题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又或者是,一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作出了回答,当教师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时,后一个学生竟然进行类似重复的回答。这些说明学生并未在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又是否在真正聆听呢?还是关注学生的发言仅仅是对与错之分?如果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节课堂能带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这样的课堂传递的是答案,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时,也需弯下身子,细心聆听。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中,讲到刘老师拄着拐杖讲课时,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转”,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区分“转”字的不同读音,教师听到这一错误,让学生感悟这个“转”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从而,让学生对刘老师的光辉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往往细小的地方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互相倾听,捕捉学生内心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因倾听而精彩纷呈。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是否到位。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教学的理念,亦能绽放生命的光彩。让语文课处处关注细节,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是没有主动性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门艺术,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尤为重要。下面是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片段。
师: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同学们对巴金老人的认识一定是更为深刻的,谁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呢?
生:是一心为别人。
师: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朵花,那该如何绽放这生命之花?
师: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为什么?
生:巴金爷爷生命已经开花了……(联系课前资料的收集,前文的描述感悟)
师:再读读这句话,在这句话中似乎漏掉了什么?
生:这句话应该是“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师:巴金老人为什么漏掉了这个词呢?你认为呢?
生:巴金爷爷很谦虚。
生:巴金爷爷认为自己很普通,是个平凡的人。
……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收信的孩子,当你读着这份有千斤重又满怀爱意的信时,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呢?
生:我是多么高兴又多么难过啊!
师: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
生:因为我收到巴金爷爷的信是多么的兴奋,可是当我知道巴金爷爷的病情是那么严重时,我又是那么的难过伤心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深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从“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这一中心问题入手,巧妙地走进文本,真情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和同学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全身心地走近人物,感受到巴金爷爷的谦逊、平易近人、乐于奉献。当学生在表达心中感受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发问:“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学生情感真切,获得独特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也得以滋养,而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
所以,我们要善于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精心打造细节,创设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
如一节语文课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眼睛向外瞟,顺其目光看去,原来,外面竟飘起了很大的雪花,我暗自思忖着:是否该提醒学生回到原有的学习状态中呢?或许我只需说一句“请同学们认真上课!”就可以了,但如此,他们的注意力是否就真正回到课堂中了呢?略略想了一下,我说道:“同学们,今天的这场雪下得还真不小呢?不如,我们就即景聊聊吧!”顿时,学生的眼睛一亮,个个脸上露出喜悦之色。我们从“雪像什么?”聊起,聊着聊着,竟不尽兴,又提议写一写,体裁不限。
“雪,似撒盐,似柳絮,在我眼中,雪竟似精灵一般,在空中翩然起舞,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
虽未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但这节课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细节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关注细节,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好教师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其中教师的语调也很有讲究,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有的似金戈铁马,雷霆万钧;有的似山涧溪流,潺潺作响;有的静谧;有的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讲究表达的技巧,增强教学效果。如讲《卢沟桥烽火》时,一上课,教师面容庄重,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给这堂课奠定了悲壮的情感基调,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随着老师时而低沉、时而激昂的语调,学生的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教学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感情洗礼。
语言的巧妙不仅仅在于语调的技巧上,还在于把课堂上不适宜的行为转化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是和煦的,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生长的能量,能给予生长拔节蜕变茁壮必要的滋养。
四、学会倾听,细心聆听
在课堂上,会有这样一种场景,那就是教师的提问之声还未结束,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回答的问题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又或者是,一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作出了回答,当教师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时,后一个学生竟然进行类似重复的回答。这些说明学生并未在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又是否在真正聆听呢?还是关注学生的发言仅仅是对与错之分?如果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节课堂能带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这样的课堂传递的是答案,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时,也需弯下身子,细心聆听。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中,讲到刘老师拄着拐杖讲课时,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转”,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区分“转”字的不同读音,教师听到这一错误,让学生感悟这个“转”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从而,让学生对刘老师的光辉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往往细小的地方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互相倾听,捕捉学生内心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因倾听而精彩纷呈。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是否到位。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教学的理念,亦能绽放生命的光彩。让语文课处处关注细节,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