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语文素养践行语用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听、说、读、写和口语交流的能力,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致力于在课堂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一、课前制定好教学目标,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的目标和方向, 课堂是围绕着它来进行活动的,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制定得当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中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概分成两大類:一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它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二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据此 我们在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年段目标、学生特点,以本体性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能够清楚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接受了哪些听、说、读、写、思方面的训练,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即课堂不是“教课文”,而是要“教语文”,要有效利用好教材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则是渗透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在现有文献和个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的情节发展说出词语的意思。
  2.抓住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融入文本情境,推测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3.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精彩的内容,并能看图仿写人物的神态、动作。
  4. 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资料对严监生进行人物评价,培养学生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该目标设计偏向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语文技能的训练,遵循“教语文”的课堂诉求。从课堂的教育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扎实,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听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此次教学实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人认为,课堂中的“语文氛围浓厚”;也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切实地实施了语文知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水平”;还有人表示,在课堂中“学生仿写出的人物神态和动作惟妙惟肖,教学有实效”。

二、课堂上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程标准屡次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进行了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路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运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材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其转变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挤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实践活动,教师则要积极做好学生语言实践的向导。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争语言生动、有趣,有时用本班学生的名字代替文中的人物;有时引用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另外,笔者在课堂上还会反复强调聆听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也要听同学的;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发言者,过程中不插话、不接话;听完后,觉得精彩的,给予掌声;有疑问、认为不足的,可以举手提出或者补充。
  如每天课前3分钟听写练习,即学生根据教师所说词语的意思来写出相应的词语。这样的模式既能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能复习生字词,能将学生听的能力转换为文字使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提供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引领学生叙述、复述课文,并对文章里的某些地方、问题展开辩论。
  以《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为例,笔者选择先让学生熟悉课本,然后描述文中的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接着设计“我眼中的严监生”辩论会。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据理力争,观点大致有四个:爱财如命、贪婪吝啬;冷酷无情、精明无比;勤俭持家、胆小懦弱;说不清他的性格。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能力、提取适用信息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与提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堂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组织教学,而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最佳的方法就是朗读。唯有正确流利的朗读,才能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全班朗读音调基本一致,没有高低,没有急缓,没有孩子的童真语气,没有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在新的教学诉求之下,笔者这样提示学生: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人物说话,不必装腔作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讲什么样的话,就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本身可以和多种语境相结合,学生本身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开放学生的主观思想,让学生自主去强调句子中的每个词语,如 “土地”或 “神圣”读出重音,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读、爱读,从而读出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有了朗读,语文课堂就有了生机和灵气。笔者还会根据课文要求,或者选择精妙的段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或者让学生当堂背诵文段。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三自然段,80%以上的学生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便能在8分钟内当堂背诵出来。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才能真正形成。而“理解”则是指向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应转过来问作者是怎样应用语言的,用了什么方法表达等。教师备课时要想方设法找出教材中学生可以练习表达之处,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笔者在教学中会认真地揣摩文本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遣词造句、构思篇章、表情达意的,然后恰当利用文本中一些具有“种子”能量的好词佳句、段落篇章,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在合适时机的催生下成为优秀的写作者。   以一次实践运用训练为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儿子感冒了,而他的母亲让他单独去医院,学习如何看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儿子学会了看病。文章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的,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现母亲情感的变化,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通读文章后,站在文中“我”的角度來进行写作训练,题目是“我学会了看病”。训练开始前,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看病经历,想象着写一写自己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并提点出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参考并引用。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得很具体,表达出了真情实感。之后,通过对家长们进行访谈得知,家长们对此次教学的效果都表示十分满意。
  此外,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笔者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进行练笔:《这间教室是神圣的》。有学生在小练笔中写道:“每一支粉笔,每一本书籍,每一把椅子,每一张桌子……教室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神圣的。而这一切,曾有无数的老师、学生使用过。一群群学生在这间教室里勤奋学习,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小学六年时光。”还有学生这么表达:“如果我们告别了这间教室,把它转交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间教室是神圣的!墙壁,就是教室一件美丽整洁的衣裳。你们如果在玩耍的时候腿一挥,脚一踢,原本还干干净净的衣服上立刻多了一块刺眼的污渍,但却是难以洗掉的。墙壁上莫名多出了几个明晃晃的脏脚印,是谁看到了都会觉得不舒服的。所以,请你们要保持教室的美丽。”
  在这次写作训练中,班级中有两名学生平时的习作字数基本都没有达到过300字,而本次作文却超过了400字的篇幅。班里54个学生的成绩评定等级如下:

  总之,语文教学,长路漫漫。根植语文素养,践行语用课堂,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思维去研究、去探索,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语文能力添砖加瓦。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忠豪.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 语文建设,2014(34):16-21.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应抓实预习指导活动,以此引发学生调用自身的经验参与学习,还要关注数学阅读、数学实践操作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带着
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仍存在缺少情境与口语交际的融合、交际情境脱离学生实际等一些问题。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课《敲门声响起》给我们启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摘 要]亲子音乐课程的设置,对培智儿童的康复训练、社会性发展以及潜能开发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亲子音乐课程的内涵、实施策略、相关建议三个方面,提出培智亲子音乐课程的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家长音乐素养的同时,促进智障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培智;低年级;亲子;音乐课程  音乐对能力发掘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音乐越来越充分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音乐课程对智障学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