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阅读兴趣 阅读课新模式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学生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初中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2.学生迷恋于“读图”:电视、电影、动漫作品以及多媒体正以强大的可视性、娱乐性和立体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喜好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动漫书,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因为文字阅读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才能成为可以接收的感情、形象或者情节,比起“读图”,要吃力得多。这是当代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要想改变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大功夫
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创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深入探索初中阅读教学规律,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三、研究内容
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研究,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记录每次写作所用到的阅读收获。
四、实施研究目标的策略
1.定点实验。以我校七、八年级为实验试点,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老师给予指导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
五、积极探索具有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
1.确定阅读内容。课内课外相结合,必读选读相结合,课标推荐的篇目必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名人传记、诗词鉴赏、古今中外名著为选读。鼓励个性化阅读,通过网络关注时政热点。
2.制定严密的阅读计划。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形成系列化阅读。七年级:①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如:《童年》等。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物传记,如:学习《邓稼先》时推荐学生读有关邓稼先等人物的传记。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家作品,如:《城南旧事》等。八年级:①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如:《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等。②自然百科知识。③史学名著,如:《资治通鉴》《史记》等。
3.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①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让学生离开教室到阅览室上课,并且两节课连排,语文老师随堂指导。②每周安排一节网络阅读。前半时按老师要求指定浏览,后半时个性化浏览,并且学会搞抄和拷贝,存档打印等网上存取资料的手段。③课堂阅读和课下阅读相结合。④音像资料和文字阅读相结合。⑤自由阅读和效果检测相结合。
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具有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带领学生在名著中遨游,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阅读兴趣 阅读课新模式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学生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初中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2.学生迷恋于“读图”:电视、电影、动漫作品以及多媒体正以强大的可视性、娱乐性和立体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喜好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动漫书,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因为文字阅读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才能成为可以接收的感情、形象或者情节,比起“读图”,要吃力得多。这是当代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要想改变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大功夫
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创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深入探索初中阅读教学规律,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三、研究内容
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研究,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记录每次写作所用到的阅读收获。
四、实施研究目标的策略
1.定点实验。以我校七、八年级为实验试点,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老师给予指导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
五、积极探索具有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
1.确定阅读内容。课内课外相结合,必读选读相结合,课标推荐的篇目必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名人传记、诗词鉴赏、古今中外名著为选读。鼓励个性化阅读,通过网络关注时政热点。
2.制定严密的阅读计划。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形成系列化阅读。七年级:①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如:《童年》等。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物传记,如:学习《邓稼先》时推荐学生读有关邓稼先等人物的传记。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家作品,如:《城南旧事》等。八年级:①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如:《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等。②自然百科知识。③史学名著,如:《资治通鉴》《史记》等。
3.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①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让学生离开教室到阅览室上课,并且两节课连排,语文老师随堂指导。②每周安排一节网络阅读。前半时按老师要求指定浏览,后半时个性化浏览,并且学会搞抄和拷贝,存档打印等网上存取资料的手段。③课堂阅读和课下阅读相结合。④音像资料和文字阅读相结合。⑤自由阅读和效果检测相结合。
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具有独特风格的阅读课模式,带领学生在名著中遨游,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