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就必须重视科技教育,综合运用学校各项科教资源,健全机制,创设氛围,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贯联学科教学的科技教育,多渠道创新素质培养。
一、健全科技教育机制,保障学校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现象在很多学校存在,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动脑、动手能力差,学生的创新理念和能力培养根本无法谈起。
前几年,我校《活动课》如同虚设,每学期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其余时间都被考试学科所侵占,甚至连音、体、美课也被考试学科的教师瓜分为“自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更谈不上自主探究、科技创新了。有些流于形式的“科技教育”、“创新索质”的说教,也因种种原因,“虎头蛇尾”运行不通,根本收不到理想效果。以上种种迹象,迫切要求我们创设学校科技氛围,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领导小组,促进科技教育展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我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骨干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形成校长过问,相关领导重点抓,部分教师具体实施的科技创新教育网络。为了不断更新观念,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坚持每周学习。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体会到:新时期的教育决不是追求几个重点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完善规章制度,保障科技教育顺利进行。学校严格的执行课程计划,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状,落实《劳技课》等学科的课时,并且留有授课记录。规定每周四下午的活动课,为全校科技活动时间。特殊情况除学校主要领导批准外,任何人、任何学科都不得侵占及拖延。学校制定了各种《请假制度》、《操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张贴在学生活动场所,保障科技活动有序的进行。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经过反思,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等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
2006年4月,我校申报了“十一五”区级课题《初中学生科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以《活动课》为立足点,积极与任课教师研讨,集思广益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将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翻、拉、背的《活动课》,改为把学生请到室外,在植物园、植物实验基地、各种操作室、电子图书室进行,对照实物、图片,理论联系实质,活学活用,根据实质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4、科技教育按步骤有序进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每进行一次大的活动前,对活动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预计能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样成果,怎样评价成果,在活动中应注意问题等都做好预案。活动过程中相关教师细心指导,活动结束后按程序进行表彰总结,激发了学生参入活动积极性。如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以《关于马铃薯增产技术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动员会议结束后,写申请参入研究的学生占初中学生52.1%,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应只在哪一个学科进行,而应当是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特点,贯穿科技教育,培训学生能力。各学科教师应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同各科知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调作用,体现科技教育与培训创新思维新能力的统一。
如《物理》课上学生学习《简单实用电路》后,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组装发现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制作出《方便闸刀开关》、《长寿节能开关》、《安全保险插座》等作品分别在省、市获奖。学习《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后,同学们对学校“旗杆高度的测量”小课题展开思考,提出多个方案并实地演示,综合运用《几何》、《物理》等学科知识,制作出《定高测高仪》,收录在《山东省首届少年儿童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同学们收集平时在第二课堂中工具使用不足之处,利用电学、力学、几何的知识,制作出《方便多用锯》入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三、集聚零散资源,创建科技教育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要集聚零散的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积极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1、充分利用楼内走廊、楼内墙壁,设立各种专栏。例如:科技教育简介、中外科技教育、创新能力问答、小发明在我身边,我身边的小科学、手抄报栏、自己的创新作品,我问你答等,充分利用展览室、图书馆、阅览室、班级黑板报等教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影响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不出学校,可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消息。
2、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学校应利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等工具,在早、午、晚饭的时间,播放优秀科技文章、创新思路、较好的创新方法等,吸引学生兴趣,熏陶学生情操,既获得学习方法,又充实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
3、以榜样感染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模仿能力、上进心也极强,歌唱家、影星、著名运动员身后“追星族”70%以上为中学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名人、名言、名画以榜样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探究榜样成长的历程来引导他们。其次,让获奖同学与他们交流互动,谈一谈自己进行创做的方法、方式、思路,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
四、挖掘社会,家庭、学校科技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
学校的科技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我们应挖掘学校、社会、家庭科技资源,使学生在多种场合、多种教育模式方式,接受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项比赛,展开各种兴趣小组,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对科技教育认识。例如:课堂上同学们摩擦后,老师出了题目:拔河比赛中依照规则怎样做才容易获胜?利用那些知识?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这个题目,开始一愣,不知从哪里着手,分组讨论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全班同学的意见集中后,再进行反思讨论。课后分成几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请进来,走出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积极支持师生,走出校门参观调查,学习先进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在校外建立多个实验基地。长期聘请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赵站长为我校科技辅导员,不间断定期为我们指导;请“农丰”于经理常辅导化肥、农药方面的应用,外派教师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使师生各种能力有一定提高。
一、健全科技教育机制,保障学校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现象在很多学校存在,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动脑、动手能力差,学生的创新理念和能力培养根本无法谈起。
前几年,我校《活动课》如同虚设,每学期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其余时间都被考试学科所侵占,甚至连音、体、美课也被考试学科的教师瓜分为“自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更谈不上自主探究、科技创新了。有些流于形式的“科技教育”、“创新索质”的说教,也因种种原因,“虎头蛇尾”运行不通,根本收不到理想效果。以上种种迹象,迫切要求我们创设学校科技氛围,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领导小组,促进科技教育展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我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骨干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形成校长过问,相关领导重点抓,部分教师具体实施的科技创新教育网络。为了不断更新观念,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坚持每周学习。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体会到:新时期的教育决不是追求几个重点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完善规章制度,保障科技教育顺利进行。学校严格的执行课程计划,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状,落实《劳技课》等学科的课时,并且留有授课记录。规定每周四下午的活动课,为全校科技活动时间。特殊情况除学校主要领导批准外,任何人、任何学科都不得侵占及拖延。学校制定了各种《请假制度》、《操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张贴在学生活动场所,保障科技活动有序的进行。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经过反思,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等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
2006年4月,我校申报了“十一五”区级课题《初中学生科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以《活动课》为立足点,积极与任课教师研讨,集思广益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将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翻、拉、背的《活动课》,改为把学生请到室外,在植物园、植物实验基地、各种操作室、电子图书室进行,对照实物、图片,理论联系实质,活学活用,根据实质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4、科技教育按步骤有序进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每进行一次大的活动前,对活动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预计能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样成果,怎样评价成果,在活动中应注意问题等都做好预案。活动过程中相关教师细心指导,活动结束后按程序进行表彰总结,激发了学生参入活动积极性。如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以《关于马铃薯增产技术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动员会议结束后,写申请参入研究的学生占初中学生52.1%,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应只在哪一个学科进行,而应当是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特点,贯穿科技教育,培训学生能力。各学科教师应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同各科知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调作用,体现科技教育与培训创新思维新能力的统一。
如《物理》课上学生学习《简单实用电路》后,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组装发现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制作出《方便闸刀开关》、《长寿节能开关》、《安全保险插座》等作品分别在省、市获奖。学习《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后,同学们对学校“旗杆高度的测量”小课题展开思考,提出多个方案并实地演示,综合运用《几何》、《物理》等学科知识,制作出《定高测高仪》,收录在《山东省首届少年儿童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同学们收集平时在第二课堂中工具使用不足之处,利用电学、力学、几何的知识,制作出《方便多用锯》入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三、集聚零散资源,创建科技教育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要集聚零散的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积极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1、充分利用楼内走廊、楼内墙壁,设立各种专栏。例如:科技教育简介、中外科技教育、创新能力问答、小发明在我身边,我身边的小科学、手抄报栏、自己的创新作品,我问你答等,充分利用展览室、图书馆、阅览室、班级黑板报等教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影响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不出学校,可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消息。
2、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学校应利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等工具,在早、午、晚饭的时间,播放优秀科技文章、创新思路、较好的创新方法等,吸引学生兴趣,熏陶学生情操,既获得学习方法,又充实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
3、以榜样感染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模仿能力、上进心也极强,歌唱家、影星、著名运动员身后“追星族”70%以上为中学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名人、名言、名画以榜样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探究榜样成长的历程来引导他们。其次,让获奖同学与他们交流互动,谈一谈自己进行创做的方法、方式、思路,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
四、挖掘社会,家庭、学校科技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
学校的科技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我们应挖掘学校、社会、家庭科技资源,使学生在多种场合、多种教育模式方式,接受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项比赛,展开各种兴趣小组,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对科技教育认识。例如:课堂上同学们摩擦后,老师出了题目:拔河比赛中依照规则怎样做才容易获胜?利用那些知识?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这个题目,开始一愣,不知从哪里着手,分组讨论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全班同学的意见集中后,再进行反思讨论。课后分成几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请进来,走出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积极支持师生,走出校门参观调查,学习先进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在校外建立多个实验基地。长期聘请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赵站长为我校科技辅导员,不间断定期为我们指导;请“农丰”于经理常辅导化肥、农药方面的应用,外派教师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使师生各种能力有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