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背景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愈来愈彰显其必要性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应从创设情景、引发兴趣;适时点拨、引导探索;巧设练习、优化解法与重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着手,逐渐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使其全面发展。其中,思维品质反映一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创造性、批判性、系统性等各方面的表现,符合我国培养人才的新时代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激发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填鸭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已被淘汰,现代的教学应是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如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充分的想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激发思维意识深刻性。如,在小学六年级的“认识圆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现一些精美的图片或动画如客家围屋、比萨斜塔、岗亭等,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实际的物体,如杯子、灯笼、蜡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初步认识圆柱,引出圆柱体教学。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小圆柱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用小剪刀剪出圆柱的展开图、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以及有什么特征。这样一来,教师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在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忘给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亲切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怀疑。教师绝不能强迫学生盲目服从自己的见解,必须努力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地、充分地展现自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批判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潜能。
二、适时点拨,探索实践,培养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点拨有方,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段让笔者记忆犹新。笔者设问:“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我们把它叫做圆的周长,聪明的孩子,你能说说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吗?”一位学生跃跃欲试:“请看我的演示,首先用细线把圆围一周,做好标记,然后拉直细线,再用直尺量它的长度就是周长。”笔者及时抓住教学机会趁势点拨:“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够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真棒。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它的测量方法吗?”学生的思维阀门一下子全打开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1:用滚动的方发测量出来,先在圆形边上用铅笔做一个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一圈,再一次滚到记号那里就是圆形的周长。
师评价:你的方法很巧妙,老师真佩服你。
生2:可以量出圆形周长的一半,然后再乘2。
师:你的这个想法更有创意,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3:我比他的方法更簡单,可以把圆形对折再对折,量出周长,再乘4就可以了。
……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犹如投石激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知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这种能力呢?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会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等用品,学生先主动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猜想和验证的思考过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是数学的“割补法”,形状改变了但面积是不变的,这时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通过动手实践就大大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理解。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探索规律,获得结论。因此,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巧设练习,优化解法,发展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设计分级练习,使其具有层次性、梯度感;教师应注重设计拓展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完圆柱体积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做些基础巩固的练习,如,练习:一个圆柱物体,其高是3米,底面面积是6.28平方米,求这个物体重多少?这个问题直接运用公式“底面积×高”可解,即6.28×3=18.84(立方米)。接着,教师可以设计出第二个层次的练习题,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如,习题:妈妈买了一瓶的矿泉水,打开矿泉水喝了一些,然后把瓶盖拧紧,瓶子内有水部分的高是5厘米,如果把瓶子倒置放平,无水部分高10厘米,矿泉水瓶内直径是6厘米,妈妈买的矿泉水瓶原来有多少水?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发现:矿泉水瓶倒置前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而倒置后空气的形状是一个圆柱,无水部分和有水部分体积的和就是矿泉水的容积,即3.14×(6÷2)2×(5 10)=423.9(立方厘米)=423.9(毫升)。这道练习题解答巧妙地把不规则形状转化成规则的形状,把未知知识转化成已学知识,让学生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使其全面发展。其中,思维品质反映一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创造性、批判性、系统性等各方面的表现,符合我国培养人才的新时代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激发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填鸭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已被淘汰,现代的教学应是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如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充分的想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激发思维意识深刻性。如,在小学六年级的“认识圆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现一些精美的图片或动画如客家围屋、比萨斜塔、岗亭等,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实际的物体,如杯子、灯笼、蜡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初步认识圆柱,引出圆柱体教学。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小圆柱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用小剪刀剪出圆柱的展开图、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以及有什么特征。这样一来,教师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在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忘给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亲切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怀疑。教师绝不能强迫学生盲目服从自己的见解,必须努力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地、充分地展现自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批判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潜能。
二、适时点拨,探索实践,培养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点拨有方,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段让笔者记忆犹新。笔者设问:“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我们把它叫做圆的周长,聪明的孩子,你能说说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吗?”一位学生跃跃欲试:“请看我的演示,首先用细线把圆围一周,做好标记,然后拉直细线,再用直尺量它的长度就是周长。”笔者及时抓住教学机会趁势点拨:“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够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真棒。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它的测量方法吗?”学生的思维阀门一下子全打开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1:用滚动的方发测量出来,先在圆形边上用铅笔做一个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一圈,再一次滚到记号那里就是圆形的周长。
师评价:你的方法很巧妙,老师真佩服你。
生2:可以量出圆形周长的一半,然后再乘2。
师:你的这个想法更有创意,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3:我比他的方法更簡单,可以把圆形对折再对折,量出周长,再乘4就可以了。
……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犹如投石激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知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这种能力呢?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会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等用品,学生先主动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猜想和验证的思考过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是数学的“割补法”,形状改变了但面积是不变的,这时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通过动手实践就大大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理解。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探索规律,获得结论。因此,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巧设练习,优化解法,发展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设计分级练习,使其具有层次性、梯度感;教师应注重设计拓展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完圆柱体积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做些基础巩固的练习,如,练习:一个圆柱物体,其高是3米,底面面积是6.28平方米,求这个物体重多少?这个问题直接运用公式“底面积×高”可解,即6.28×3=18.84(立方米)。接着,教师可以设计出第二个层次的练习题,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如,习题:妈妈买了一瓶的矿泉水,打开矿泉水喝了一些,然后把瓶盖拧紧,瓶子内有水部分的高是5厘米,如果把瓶子倒置放平,无水部分高10厘米,矿泉水瓶内直径是6厘米,妈妈买的矿泉水瓶原来有多少水?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发现:矿泉水瓶倒置前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而倒置后空气的形状是一个圆柱,无水部分和有水部分体积的和就是矿泉水的容积,即3.14×(6÷2)2×(5 10)=423.9(立方厘米)=423.9(毫升)。这道练习题解答巧妙地把不规则形状转化成规则的形状,把未知知识转化成已学知识,让学生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