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 提问 艺术 运用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认识课堂提问互动双赢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纽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就是说提问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目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明白了,哪些还一知半解,这样教师可以选择有针对性地教学;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举手,怕发言,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思考;课堂提问可以集中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开小差的时候,提问可以拉回他的注意力;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程度来看,课堂提问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思考状态、有目地有系统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学会构思,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及表达等。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之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对象,还要握握提问的时间以及提问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但要“问”,还要“会问”、“多问”,同时还要保证“问好”,问出效果。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
(一)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课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提问。
如苏教版第七册《秋天》这首诗。教师:“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在通读全文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教师提问:“那么你们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秋天在你印象里都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提高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秋天的印象,同时对课文也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根据教材的结构顺序,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维生素C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等问题,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的提问接踵而至:“‘海上凶神’这种怪病有什么症状?”“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由此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根据教材的类别顺序,变换提问的角度,提炼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另一种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教师先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励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纷纷查字典理解,得知“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于是,第二个问题“如约而至”:“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般地提问:“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徐悲鸿“励志”这一行动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 提问 艺术 运用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认识课堂提问互动双赢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纽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就是说提问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目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明白了,哪些还一知半解,这样教师可以选择有针对性地教学;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举手,怕发言,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思考;课堂提问可以集中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开小差的时候,提问可以拉回他的注意力;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程度来看,课堂提问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思考状态、有目地有系统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学会构思,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及表达等。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之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对象,还要握握提问的时间以及提问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但要“问”,还要“会问”、“多问”,同时还要保证“问好”,问出效果。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
(一)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课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提问。
如苏教版第七册《秋天》这首诗。教师:“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在通读全文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教师提问:“那么你们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秋天在你印象里都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提高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秋天的印象,同时对课文也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根据教材的结构顺序,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维生素C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等问题,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的提问接踵而至:“‘海上凶神’这种怪病有什么症状?”“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由此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根据教材的类别顺序,变换提问的角度,提炼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另一种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教师先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励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纷纷查字典理解,得知“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于是,第二个问题“如约而至”:“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般地提问:“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徐悲鸿“励志”这一行动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