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个教学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1]一本高质量的高校公共心理学教材,对于明确心理学的学科意义,正确定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摆正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正确构建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高校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恢复以来,我国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将其教学目标限定在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上,主要讲述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但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院校单一培养向高等教育开放式培养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再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局限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教材体系的学科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过分拘泥于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注重按照学科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往往注重了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公共课心理学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现为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中就已经指出:“公共课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本身,或它们中的几门简单凑合,而是一门综合心理学有关分支的科学内容,自成一体的心理学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笑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对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该教材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正确,体系构建合理,教材内容新颖而成为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指向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目标。即公共心理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现实指导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教学目标。公共心理学教学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人类自我认识目标。这是心理学教学的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的教学目标。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可以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3]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通过公共课心理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素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中所提出的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跳出了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内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构建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该教材共分为三个知识模块,现分述如下。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对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这个知识模块中,该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只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作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陈规,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纳入到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模块中。这样,学习者不单能认识掌握个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也能掌握群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不单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现象,也认识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这样的基础知识模块的构成,能使学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实的心理学学科基础。
2.教师职业心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等内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使学习者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规律,了解影响学习活动与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这个知识模块,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综合考虑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3.学生心理生活指导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生群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模块考虑到了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问题,内容涵盖了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该模块的学习,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个人发展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提供指导,为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提供帮助。
这样的一种教材体系,突破了传统公共心理学教材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做法,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科逻辑严谨、完整有余而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三、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与人文性
注重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闪亮的创新之处。心理学是一门“人学”,是人类为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认识人,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学的“人学”价值,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篇幅,对心理的本质从生理、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其观点新颖、论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中也难见有对该问题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该教材既是一本优秀的公共课教材,也是一本生动的通识教育读本。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高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创新性,教材体系构成具有科学性,教材内容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笔者相信,该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将对我国高校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1]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卢家楣,张庆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C].心理科学,1994,17(6):379~380
[3]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117~12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友洁)
自高校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恢复以来,我国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将其教学目标限定在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上,主要讲述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但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院校单一培养向高等教育开放式培养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再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局限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教材体系的学科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过分拘泥于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注重按照学科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往往注重了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公共课心理学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现为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中就已经指出:“公共课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本身,或它们中的几门简单凑合,而是一门综合心理学有关分支的科学内容,自成一体的心理学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笑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对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该教材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正确,体系构建合理,教材内容新颖而成为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指向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目标。即公共心理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现实指导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教学目标。公共心理学教学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人类自我认识目标。这是心理学教学的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的教学目标。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可以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3]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通过公共课心理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素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中所提出的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跳出了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内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构建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该教材共分为三个知识模块,现分述如下。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对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这个知识模块中,该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只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作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陈规,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纳入到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模块中。这样,学习者不单能认识掌握个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也能掌握群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不单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现象,也认识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这样的基础知识模块的构成,能使学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实的心理学学科基础。
2.教师职业心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等内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使学习者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规律,了解影响学习活动与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这个知识模块,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综合考虑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3.学生心理生活指导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生群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模块考虑到了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问题,内容涵盖了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该模块的学习,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个人发展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提供指导,为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提供帮助。
这样的一种教材体系,突破了传统公共心理学教材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做法,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科逻辑严谨、完整有余而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三、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与人文性
注重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闪亮的创新之处。心理学是一门“人学”,是人类为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认识人,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学的“人学”价值,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篇幅,对心理的本质从生理、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其观点新颖、论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中也难见有对该问题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该教材既是一本优秀的公共课教材,也是一本生动的通识教育读本。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高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创新性,教材体系构成具有科学性,教材内容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笔者相信,该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将对我国高校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1]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卢家楣,张庆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C].心理科学,1994,17(6):379~380
[3]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117~12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