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对“中国制造”而言是存在巨大挑战的一年。东盟国家相对于中国,似乎是一片更具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土壤,东盟的劳动力优势明显、民众购买力增强等因素,致使许多制造业企业选择转移至东盟国家设厂投产。
近期有消息称,中国第二大水泥企业安徽海螺水泥计划2016年开始在东盟国家新建7家工厂。其中位于印度尼西亚的4家将在2016年4月份开工建设,预计总年产能将达1200万吨;位于缅甸和老挝的几家工厂也在筹备当中。无独有偶,山东太阳纸业也将在老挝开设造纸厂,预计年产能达100万吨。
据初步统计,目前正在推进的一批钢铁、氧化铝、阴极铜、水泥、玻璃等材料的国际产能重点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在境外形成极为可观的产能。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出口、家电出口等众多领域的产能合作同样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中国铁路开进东盟
铁路建设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的典范。
东盟国家铁路的现状堪忧,大部分铁路设施陈旧,在运行中常伴随着各类故障甚至事故。2013年统计显示,泰国仅前三季度就发生火车出轨事故114起。所幸设计时速仅100千米,部分路段实际行驶时速甚至不到20千米,因而未出现重大伤亡。
在合作基础尚且相对薄弱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于2015年底宣布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意味着在“后2015”时代,东盟或需付出更大努力加强东盟成员国间的互联互通,以实现建立一体化的剩余目标。
然而陈旧落后的设施,使得铁路运输这一全球普遍采用的低成本陆运方式,显然未能在东南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区域互联互通而言是不容忽视的短板,铁路建设因而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热点项目类型。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超过12万公里的、较为完善的铁路系统,其高铁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说明中国技术优势明显。中国铁路技术频获东盟国家认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的顺利开工,雅万高铁的成功中标,以及新马高铁招标中,中国与高铁老牌强国日本之间的“竞标大战”,都是很好的体现。
中国的铁路产能投入东盟,不仅推进了东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方面亦能从中获利,可谓双赢。另一个侧面上,中日竞标的过程中陆续拿出更多优惠条件,也将使东盟共同体从中获益。
而一如高铁在中国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便利,东盟的普通民众将是这次合作中的最大赢家。
新能源:产能合作的新路子
与铁路项目的产能合作相似,中国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奠定了其走进东盟的基础。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核能利用领域开展产能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2000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建成投产,至今安全和运行业绩良好;2015年10月,中国广核集团签订英国新建核电项目投资协议;位于罗马尼亚、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的中企核电项目也在推进中。
2015年第二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核能分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中国核电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东盟对中国核电走进东南亚地区持欢迎态度。东盟能源中心主任Sanjayan Velautham透露,东盟希望能减少对化石等传统、高污染能源的依赖,因此加强与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接,对今后前端原料供应和后端核废料处理可提供有益经验。
同样是由中国掌握了相关先进技术的另一个能源类型,光伏发电行业也在向东盟进军。2016年1月28日,中国光伏巨头阿特斯宣布将用刚获得的7000万美元贷款投入越南一座300兆瓦组件组装厂的建设中,另有消息称该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项目。
有媒体发表文章称,目前中国的中小投资者正逐步尝试进入越南投资光伏产业。这与东盟7亿人口未来将出现的巨大能源需求,以及相对具有价格优势的优质劳动力具有密切关系。该报道表示,越南政府2011年曾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风电项目发展,表明该国能源领域拥有广阔投资空间。
越南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中风能方面,越南有近3400公里的海岸线,每年每平方米的风能达500~1000kWh;其次是太阳能,每天每平方米为5kWh;随后是水能和生物质能。
然而越南本国掌握的能源技术,或难以实现其能源开发的潜能。
成果之上,前景可期
在巨大的合作机遇之下,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且正在逐年推进当中。
截至2015年下半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已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企业对东盟投资额352.1亿美元,非金融类投资额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东盟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03~2013年,中国在东盟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18亿美元提高到210亿美元,增长了10.9倍。截至2014年11月,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1923亿美元,已完成营业额1361亿美元。
而双方近期的新动向,如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协议的签署等,都将有助于产能在区域内流通的进一步自由化;“走出去”的企业也正在不断发挥自身能动性,寻求新的路子以适应东盟的企业生长环境。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产能合作将继续作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双方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近期有消息称,中国第二大水泥企业安徽海螺水泥计划2016年开始在东盟国家新建7家工厂。其中位于印度尼西亚的4家将在2016年4月份开工建设,预计总年产能将达1200万吨;位于缅甸和老挝的几家工厂也在筹备当中。无独有偶,山东太阳纸业也将在老挝开设造纸厂,预计年产能达100万吨。
据初步统计,目前正在推进的一批钢铁、氧化铝、阴极铜、水泥、玻璃等材料的国际产能重点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在境外形成极为可观的产能。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出口、家电出口等众多领域的产能合作同样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中国铁路开进东盟
铁路建设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的典范。
东盟国家铁路的现状堪忧,大部分铁路设施陈旧,在运行中常伴随着各类故障甚至事故。2013年统计显示,泰国仅前三季度就发生火车出轨事故114起。所幸设计时速仅100千米,部分路段实际行驶时速甚至不到20千米,因而未出现重大伤亡。
在合作基础尚且相对薄弱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于2015年底宣布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意味着在“后2015”时代,东盟或需付出更大努力加强东盟成员国间的互联互通,以实现建立一体化的剩余目标。
然而陈旧落后的设施,使得铁路运输这一全球普遍采用的低成本陆运方式,显然未能在东南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区域互联互通而言是不容忽视的短板,铁路建设因而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热点项目类型。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超过12万公里的、较为完善的铁路系统,其高铁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说明中国技术优势明显。中国铁路技术频获东盟国家认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的顺利开工,雅万高铁的成功中标,以及新马高铁招标中,中国与高铁老牌强国日本之间的“竞标大战”,都是很好的体现。
中国的铁路产能投入东盟,不仅推进了东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方面亦能从中获利,可谓双赢。另一个侧面上,中日竞标的过程中陆续拿出更多优惠条件,也将使东盟共同体从中获益。
而一如高铁在中国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便利,东盟的普通民众将是这次合作中的最大赢家。
新能源:产能合作的新路子
与铁路项目的产能合作相似,中国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奠定了其走进东盟的基础。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核能利用领域开展产能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2000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建成投产,至今安全和运行业绩良好;2015年10月,中国广核集团签订英国新建核电项目投资协议;位于罗马尼亚、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的中企核电项目也在推进中。
2015年第二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核能分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中国核电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东盟对中国核电走进东南亚地区持欢迎态度。东盟能源中心主任Sanjayan Velautham透露,东盟希望能减少对化石等传统、高污染能源的依赖,因此加强与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接,对今后前端原料供应和后端核废料处理可提供有益经验。
同样是由中国掌握了相关先进技术的另一个能源类型,光伏发电行业也在向东盟进军。2016年1月28日,中国光伏巨头阿特斯宣布将用刚获得的7000万美元贷款投入越南一座300兆瓦组件组装厂的建设中,另有消息称该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项目。
有媒体发表文章称,目前中国的中小投资者正逐步尝试进入越南投资光伏产业。这与东盟7亿人口未来将出现的巨大能源需求,以及相对具有价格优势的优质劳动力具有密切关系。该报道表示,越南政府2011年曾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风电项目发展,表明该国能源领域拥有广阔投资空间。
越南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中风能方面,越南有近3400公里的海岸线,每年每平方米的风能达500~1000kWh;其次是太阳能,每天每平方米为5kWh;随后是水能和生物质能。
然而越南本国掌握的能源技术,或难以实现其能源开发的潜能。
成果之上,前景可期
在巨大的合作机遇之下,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且正在逐年推进当中。
截至2015年下半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已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企业对东盟投资额352.1亿美元,非金融类投资额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东盟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03~2013年,中国在东盟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18亿美元提高到210亿美元,增长了10.9倍。截至2014年11月,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1923亿美元,已完成营业额1361亿美元。
而双方近期的新动向,如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协议的签署等,都将有助于产能在区域内流通的进一步自由化;“走出去”的企业也正在不断发挥自身能动性,寻求新的路子以适应东盟的企业生长环境。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产能合作将继续作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双方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