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11月的北京,乍暖初寒,料峭的寒风预示着冬天的临近。在国家大剧院里却涌动着一阵阵暖流,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聆听世界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父子双钢琴音乐会。作为阿什肯纳齐父子此次中国之行双钢琴音乐会的首演,11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举行。
提起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我们都非常熟悉,他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曾数次来过中国,在北京和上海都举办过个人钢琴音乐会,近些年又多次率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来国内演出。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冰岛籍前苏联钢琴家是20世纪录制专辑最多的钢琴家之一,录制了钢琴史上几乎所有的钢琴作品,有″键盘上的马拉松健将″的美誉,还曾获得过格莱美奖。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走上指挥台,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与他同台演出的是他的长子沃夫卡·阿什肯纳齐,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皇家北部音乐大学。作为一个室内乐的音乐家,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足迹遍及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他曾与欧美很多知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合作过,并参加过众多的国际音乐节,他现在是弗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阿什肯纳齐早在2005年就公开宣布告别驰骋了五十余年的舞台,不再举行公开的钢琴演奏会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喜爱的指挥生涯之中。但他并未中止对钢琴艺术的执著追求,七十多岁高龄每天仍然坚持练琴3—5个小时。在音乐史上,父子音乐家同台演奏的例子并不多,指挥家艾森巴赫父子算是引人注目的一对。老阿什从几年以前开始和儿子合作弹奏双钢琴,经过多年的练习与磨合,于2009年的8月推出了父子俩的第一张双钢琴CD专辑《德彪西、拉威尔双钢琴作品集》。这次他们父子来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巡演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我只想与沃夫卡以超强的默契让观众感受到最原始的音乐感动。”
音乐会开始的钟声鸣过,阿什肯纳齐父子缓缓走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父亲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儿子沉稳庄重,神情盎然。他们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普朗克的《双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作于1918年,原为四手联弹奏鸣曲,后来改编成双钢琴作品,是一首经典之作。作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之一,普朗克的音乐很多地方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丰富的感情,带有自然音和旋律性、饰之以20世纪不协和性的曲调与和声。整首乐曲父子二人演奏得流畅而富于热情,而观众们则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老阿什的演奏上。
第二首曲子是斯克里亚宾的《a小调双钢琴幻想曲》。这首被称为“遗作”乐曲是作曲家作品中较少被演奏的一首,很多资料都没有记载。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对于在俄国出生的钢琴家父子来说应该是拿手好戏。正像老阿什肯纳齐说的那样:“俄罗斯的音乐是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我相信这是最自然的演绎。”这首乐曲很多地方都是如同两个人对话一般,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在国内我们经常接触的斯克里亚宾的钢琴音乐更多的是他的练习曲、前奏曲和钢琴奏鸣曲,这次听到阿什肯纳齐父子演奏他的双钢琴作品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地了解斯克里亚宾钢琴音乐的神韵。
第三首乐曲是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乐曲选自作曲家本人创作的歌剧《伊戈尔王》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部分音乐。这是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充满东方色彩的音乐,原本就十分迷人的旋律,经过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精心改编,更加增添了鲍罗丁这首乐曲的魅力。
纵观上半场的演出,感觉儿子在父亲的光环笼罩下略显拘谨,可能是因为罩在他头上的这个光环太绚丽了,而且父子二人在演奏技法上也有所不同,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正像沃夫卡说的那样:“作为阿什肯纳齐的儿子,他的光环笼罩着我,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超越不了父亲的声望。”的确,老阿什肯纳齐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承袭了俄罗斯学派的精华,他的演奏朴实无华,动作简洁松弛,声音扎实通透,表现力极为丰富。在上半场的演奏中能够看出他尽量地在控制自己的锋芒,但还是凸显大师的风采。
他们父子经过3年的练习与磨合,直至去年8月才正式推出了一张全法国作品的双钢琴CD专集。作为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父亲从来没有给儿子上过课,他曾说过:“我没有刻意培养他,因为我太忙了。我从来没有给我的儿子上过钢琴课,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压力。”无独有偶,老阿什肯纳齐的父亲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样也从未参与到儿子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弗拉基米尔是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开始的钢琴学习生涯,那时他只有8岁。
下半场首先演奏的是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作品创作于1911年,原本也是一首四手联弹曲。乐曲取材于法国的民间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由五首带标题的曲子组成。这部作品的旋律清新单纯,极富五声音阶风格,充满天真活泼的童趣。进入到下半场后沃尔夫逐渐开始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与父亲一道营造出拉威尔音乐的情绪和气氛,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感情从《鹅妈妈》的音乐故事中得到极致的展示,一时间人们真正体验到“默契”的双钢琴演奏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下半场第二支曲子是德彪西的《林达拉哈》,这是德彪西为双钢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乐曲的名字来自阿尔罕布拉宫中一个阿拉伯风格的喷泉。该作品结构精巧,情绪细腻,旋律也极具东方风格,富有五声结构特点的旋律、加上色彩丰富的和声、极具特色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充分体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印象派风格,这首乐曲是双钢琴作品中的优秀代表。
音乐会安排的最后一首乐曲是拉威尔的《圆舞曲》(又名“舞之诗”)。乐曲作于1920年,最初是一首舞剧中的音乐。乐曲一开始充满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风味,后来就出现了刺耳的和弦,最后在不协和音响中结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父子俩的演奏也进入了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舞台上谁是父亲或儿子,忘记了大师与普通人,台上台下融合在一起,人们尽情享受双钢琴演奏带来的和谐美和听觉上的冲击,音乐厅沸腾了,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阿什肯纳齐父子结束了他们中国巡演的首场演出。观众的热情感动了两位钢琴家,他们数次谢幕,并加演了一首德彪西改编的舒曼钢琴作品。
双钢琴曾是欧洲贵族所独享的独特演奏形式,尽管莫扎特、贝多芬和其他的作曲家曾经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双钢琴乐曲,但和钢琴独奏的浩瀚作品相比还是少之又少。这次阿什肯纳齐父子带来的双钢琴音乐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双钢琴艺术宝库的大门,使我们领略到双钢琴演奏的独特艺术魅力,相信也一定会促进我国双钢琴演奏与教学事业的发展。
作为世界级的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多次来到过中国。但举办钢琴独奏会的次数只有过3次。第一次是1979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学术交流音乐会;第二次是1995年10月在北京音乐厅;第三次是1998年5月在北京的世纪剧院。自从2005年他宣布不再举行个人钢琴演奏会之后,人们已经看不到大师在舞台上游艺黑白了,这次他与儿子共同举办双钢琴音乐会为我们提供了重新领略他久违了的风采的机会。大师今年已经73岁了,今后再想看到他的钢琴演奏可能是一种奢望,为此,音乐会后我买了一张由他亲笔签名的他们父子录制的双钢琴CD作为珍藏,衷心祝愿大师今后在指挥的舞台上老骥伏枥,续写他的辉煌。
张慧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提起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我们都非常熟悉,他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曾数次来过中国,在北京和上海都举办过个人钢琴音乐会,近些年又多次率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来国内演出。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冰岛籍前苏联钢琴家是20世纪录制专辑最多的钢琴家之一,录制了钢琴史上几乎所有的钢琴作品,有″键盘上的马拉松健将″的美誉,还曾获得过格莱美奖。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走上指挥台,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与他同台演出的是他的长子沃夫卡·阿什肯纳齐,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皇家北部音乐大学。作为一个室内乐的音乐家,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足迹遍及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他曾与欧美很多知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合作过,并参加过众多的国际音乐节,他现在是弗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阿什肯纳齐早在2005年就公开宣布告别驰骋了五十余年的舞台,不再举行公开的钢琴演奏会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喜爱的指挥生涯之中。但他并未中止对钢琴艺术的执著追求,七十多岁高龄每天仍然坚持练琴3—5个小时。在音乐史上,父子音乐家同台演奏的例子并不多,指挥家艾森巴赫父子算是引人注目的一对。老阿什从几年以前开始和儿子合作弹奏双钢琴,经过多年的练习与磨合,于2009年的8月推出了父子俩的第一张双钢琴CD专辑《德彪西、拉威尔双钢琴作品集》。这次他们父子来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巡演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我只想与沃夫卡以超强的默契让观众感受到最原始的音乐感动。”
音乐会开始的钟声鸣过,阿什肯纳齐父子缓缓走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父亲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儿子沉稳庄重,神情盎然。他们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普朗克的《双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作于1918年,原为四手联弹奏鸣曲,后来改编成双钢琴作品,是一首经典之作。作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之一,普朗克的音乐很多地方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丰富的感情,带有自然音和旋律性、饰之以20世纪不协和性的曲调与和声。整首乐曲父子二人演奏得流畅而富于热情,而观众们则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老阿什的演奏上。
第二首曲子是斯克里亚宾的《a小调双钢琴幻想曲》。这首被称为“遗作”乐曲是作曲家作品中较少被演奏的一首,很多资料都没有记载。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对于在俄国出生的钢琴家父子来说应该是拿手好戏。正像老阿什肯纳齐说的那样:“俄罗斯的音乐是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我相信这是最自然的演绎。”这首乐曲很多地方都是如同两个人对话一般,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在国内我们经常接触的斯克里亚宾的钢琴音乐更多的是他的练习曲、前奏曲和钢琴奏鸣曲,这次听到阿什肯纳齐父子演奏他的双钢琴作品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地了解斯克里亚宾钢琴音乐的神韵。
第三首乐曲是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乐曲选自作曲家本人创作的歌剧《伊戈尔王》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部分音乐。这是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充满东方色彩的音乐,原本就十分迷人的旋律,经过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精心改编,更加增添了鲍罗丁这首乐曲的魅力。
纵观上半场的演出,感觉儿子在父亲的光环笼罩下略显拘谨,可能是因为罩在他头上的这个光环太绚丽了,而且父子二人在演奏技法上也有所不同,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正像沃夫卡说的那样:“作为阿什肯纳齐的儿子,他的光环笼罩着我,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超越不了父亲的声望。”的确,老阿什肯纳齐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承袭了俄罗斯学派的精华,他的演奏朴实无华,动作简洁松弛,声音扎实通透,表现力极为丰富。在上半场的演奏中能够看出他尽量地在控制自己的锋芒,但还是凸显大师的风采。
他们父子经过3年的练习与磨合,直至去年8月才正式推出了一张全法国作品的双钢琴CD专集。作为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父亲从来没有给儿子上过课,他曾说过:“我没有刻意培养他,因为我太忙了。我从来没有给我的儿子上过钢琴课,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压力。”无独有偶,老阿什肯纳齐的父亲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样也从未参与到儿子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弗拉基米尔是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开始的钢琴学习生涯,那时他只有8岁。
下半场首先演奏的是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作品创作于1911年,原本也是一首四手联弹曲。乐曲取材于法国的民间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由五首带标题的曲子组成。这部作品的旋律清新单纯,极富五声音阶风格,充满天真活泼的童趣。进入到下半场后沃尔夫逐渐开始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与父亲一道营造出拉威尔音乐的情绪和气氛,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感情从《鹅妈妈》的音乐故事中得到极致的展示,一时间人们真正体验到“默契”的双钢琴演奏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下半场第二支曲子是德彪西的《林达拉哈》,这是德彪西为双钢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乐曲的名字来自阿尔罕布拉宫中一个阿拉伯风格的喷泉。该作品结构精巧,情绪细腻,旋律也极具东方风格,富有五声结构特点的旋律、加上色彩丰富的和声、极具特色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充分体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印象派风格,这首乐曲是双钢琴作品中的优秀代表。
音乐会安排的最后一首乐曲是拉威尔的《圆舞曲》(又名“舞之诗”)。乐曲作于1920年,最初是一首舞剧中的音乐。乐曲一开始充满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风味,后来就出现了刺耳的和弦,最后在不协和音响中结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父子俩的演奏也进入了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舞台上谁是父亲或儿子,忘记了大师与普通人,台上台下融合在一起,人们尽情享受双钢琴演奏带来的和谐美和听觉上的冲击,音乐厅沸腾了,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阿什肯纳齐父子结束了他们中国巡演的首场演出。观众的热情感动了两位钢琴家,他们数次谢幕,并加演了一首德彪西改编的舒曼钢琴作品。
双钢琴曾是欧洲贵族所独享的独特演奏形式,尽管莫扎特、贝多芬和其他的作曲家曾经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双钢琴乐曲,但和钢琴独奏的浩瀚作品相比还是少之又少。这次阿什肯纳齐父子带来的双钢琴音乐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双钢琴艺术宝库的大门,使我们领略到双钢琴演奏的独特艺术魅力,相信也一定会促进我国双钢琴演奏与教学事业的发展。
作为世界级的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多次来到过中国。但举办钢琴独奏会的次数只有过3次。第一次是1979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学术交流音乐会;第二次是1995年10月在北京音乐厅;第三次是1998年5月在北京的世纪剧院。自从2005年他宣布不再举行个人钢琴演奏会之后,人们已经看不到大师在舞台上游艺黑白了,这次他与儿子共同举办双钢琴音乐会为我们提供了重新领略他久违了的风采的机会。大师今年已经73岁了,今后再想看到他的钢琴演奏可能是一种奢望,为此,音乐会后我买了一张由他亲笔签名的他们父子录制的双钢琴CD作为珍藏,衷心祝愿大师今后在指挥的舞台上老骥伏枥,续写他的辉煌。
张慧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