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现实中抽象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握生活中的数学,学会数学的生活。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如何使生活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的创造。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还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意义的引导。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其关键是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实践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让他们回到生活意义上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如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做游客到操场上沿跑道走一走,到附近的花园、公园找有一些形状各异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匯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增。又如学习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人人争当售票员游戏。一辆汽车从李堡开往南通,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算出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源泉,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创设生活情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繁琐的数据处理。执教《统计》一课时,我抓住学生的特点,采用了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教学。把三只小猫分别的钓鱼数进行统计,制统计表、绘统计图。活动的素材取自于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生活情景,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生活情景要有现实性;二是现实情景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三是创设情景要设疑激趣;四是创设情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2)引入选择机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呢?一是情感选择。不同的学生自然有不同的喜好,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如:教学15-9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后得出四种方法。
①因为9+6=15,所以15-9=6(相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15-5=10,10-4=6(连减)
④15-10+1=6这四种均可,学生自己喜欢哪种方法就掌握哪种方法。二是题量选择。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题的数量。三是难易选择。教育的本质所在必须面对差异,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作业练习,肯定不适合所有学生,在难易面前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程度出发有选择的机会,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是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以社会需要和人的内在期望、动机的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一是需要的激励。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展望未来,探讨未来社会,明确需要哪些数学能力。用未来社会需要来激励学生为生活而准备,数学才会充满活力。二是目标的激励。完成一个目标,便是一次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往往可产生自我满足的喜悦心情。三是成功的激励。可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的、学校的、校外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应该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要多体现人文关怀,不要吝啬分数和赞美的语言。
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的创造。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还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意义的引导。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其关键是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实践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让他们回到生活意义上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如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做游客到操场上沿跑道走一走,到附近的花园、公园找有一些形状各异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匯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增。又如学习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人人争当售票员游戏。一辆汽车从李堡开往南通,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算出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源泉,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创设生活情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繁琐的数据处理。执教《统计》一课时,我抓住学生的特点,采用了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教学。把三只小猫分别的钓鱼数进行统计,制统计表、绘统计图。活动的素材取自于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生活情景,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生活情景要有现实性;二是现实情景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三是创设情景要设疑激趣;四是创设情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2)引入选择机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呢?一是情感选择。不同的学生自然有不同的喜好,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如:教学15-9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后得出四种方法。
①因为9+6=15,所以15-9=6(相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15-5=10,10-4=6(连减)
④15-10+1=6这四种均可,学生自己喜欢哪种方法就掌握哪种方法。二是题量选择。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题的数量。三是难易选择。教育的本质所在必须面对差异,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作业练习,肯定不适合所有学生,在难易面前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程度出发有选择的机会,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是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以社会需要和人的内在期望、动机的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一是需要的激励。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展望未来,探讨未来社会,明确需要哪些数学能力。用未来社会需要来激励学生为生活而准备,数学才会充满活力。二是目标的激励。完成一个目标,便是一次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往往可产生自我满足的喜悦心情。三是成功的激励。可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的、学校的、校外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应该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要多体现人文关怀,不要吝啬分数和赞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