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必须在科学研究指导下进行(五)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钰,电子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在2004到2009年间,我写过的100多篇博客,这些文章现在还挂在汉博网上(www.handsbrain.com)。当时主要是为了推动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和建立神经教育学而写的。2005年初,我曾经写过2篇博文——《不仅是遗憾——看中央1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上、下)》、讨论了对幼儿背诵《三字经》是否合宜的问题。我在博文中写道:
  在送别2004年迎来2005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播报了1台2004年重要新闻的回放录。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栏目中,首先播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的场景。那些孩子很天真,对着采访的镜头说: “我们不懂这些诗句。”这件事被最有影响的中央电视1台,作为它拍摄的2004年两项教育改革之一,向全国推荐。我看了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仅是遗憾。因为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幼时背诵的这些内容。
  可能是我文中写的科学依据不够清楚,引来了不少阅读者的争论。这几年在早期教育中仍然不少人在鼓励幼儿背诵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诗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有甚者,一些早期教育机构以此为特色,骗取钱财。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扼要介绍一下有关此问题的科普知识和研究进展。
  Childhood Amnesia或称Infantile Amnesia,我把它翻译为“幼时失忆现象”,而不译成“幼时失忆症”。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和一些动物的发育过程中,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规律性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负面的,而是有利于脑的发展,因而能在进化中保存下来。所以不把它称为病症,而称为现象,似乎更为妥当。
  这种现象被确认已经100多年了,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就描述过这种现象。幼时的失忆现象可分成2个年龄段:0~3岁和3~7岁。它是指人们在长大以后,不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情节,而对3~7岁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回忆起一些断续的片断。在3~7岁的后一阶段里,断续的点状记忆的增加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线性增加的过程。虽然上述给出的年龄段会因性别、文化和提取方式等不同,略有差异,但总的规律是一样的。这种记忆遗失的现象和成年人的遗忘症恰好相反,成人的遗忘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的,而幼时的失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消失。图1显示的结果来自文献,作者对年龄为20岁、35岁和70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询问,了解他们能够回忆起来的幼时情节记忆数。将其平均数和年龄画出曲线,显示了上面描述的两个阶段的幼儿失忆现象。
  这种失忆现象仅对陈述性记忆存在,幼儿可以形成短时间内的陈述性记忆,例如在父母给他举行2岁生日庆祝以后的几天里,他好像记住了一些当时的情节,但是长大以后,他不能回忆起那时的情况。对非陈述性记忆,包括程序记忆和情绪记忆,并不会失去。相反的,这些不能被觉察、又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非陈述性记忆不仅能保留,而且还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而持续的影响。
  最初,科学家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出发,探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诸如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心智理论和自我感知发展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种幼时记忆丢失的现象不仅人类有,灵长目动物,甚至一些啮齿目动物也有,因而不能完全用人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来解释。基于对实验动物的研究,科学家从脑的发育出发,提出了两种基于脑发展的新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负责形成陈述性长期记忆的两个主要脑区——前额皮层和位于边缘区的海马区,发育没有完成,包括连按这两个区域轴突的髓鞘化过程没有完成,失忆是因为脑的发育不全。近来给出的一种新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科学家经过对实验动物的实验研究和对一些失忆现象的分析,提出这种失忆现象是由于神经元的新生(Neurogenichypothesis),新的神经元不断产生,干扰和阻挡了长期记忆的形成。
  人脑中含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在人出生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原来科学家认为,人出生以后,新的神经元不会再产生。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出生以后新的神经元还会产生,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有新的神经元产生。除非受伤,新神经元的产生限制在脑两个特定的区域中,其中一个就是负责形成陈述性长期记忆的海马区。研究发现,实验动物在幼兽期会在海马区产生新的神经元。很有趣的是,这些新神经元的生成和记忆的稳定呈现负相关。早期不能形成长期记忆的时间,正好与新神经元的高产期吻合;只有在新神经元产生率明显减低时,稳定的长期记忆才能形成。新提出的解释认为,新的神经元产生,必然会加入到原来神经元形成的网络中,从而引起原有神经元连接网络的重构;同时,通过竞争,改变原有的突触的生成和连接。这两种效应,造成原来存储在神经元网络中的记忆消失。合适的学习和环境刺激,以及锻炼身体都有利于新的神经元产生。这类神经元的增加是有益的,因为通过整合到原有的神经元回路中去,清除了老的记忆,减低了干扰和增加了能力,从而促进认知功能的发展。所以,幼时失忆现象是一种发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记忆回路发展和得到优化的现象。
  至少在100多年以前,幼时失忆现象就已经由科学家确认了。100多年来,许多科学研究结果也已经公开发表。但是到了21世纪,一些江湖骗子却仍然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位自称为“早教之父”的冯德全先生,在报纸和电视上大肆宣传他的《早教革命》。他给出婴幼儿的发展标准:其中有2岁儿童能识字达到2000字;背诵30首以上的古诗讲2遍的故事能记住等等。并且说,如果没有达到他给出的标准,说明家长在该年龄段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合格。这种违背幼儿发育规律的“革命”,居然还有不小的市场,他还赚了不少钱。且不知,这种教育不仅无效,还浪费了孩子的时间,甚至给孩子造成了危害。可见,普及有关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实属必要。
其他文献
7月24-26日,第3届全国科学表演大赛表演类作品现场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27支科技馆、学校代表队带来了31部表演作品,作品包括20部青少年科普剧、7部成人科普剧和4部科学秀。作品内容涉及光与色彩、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科学原理解析等多个方面。  大赛设立了专家评审团,主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郑天亮担任,评委有《科技日报》原副总编、科普作协原副理事长王直华,日本索尼探梦科技馆运营
情境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恰当的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学生从中明白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笔者认为,教学情境不是简单的课程引入,而应包含更多的元素。首先,教学情境要涉及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围绕重要的科学概念展开教学;其次,教学情境要提出有助于理解科学概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
中国是个教育大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非常庞大。2009年全国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教师数量已经达到1078.68万,因此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工程。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常态    中国政府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国家设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规定所有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每五年为一周期进行全员培训,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被列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经
学术随笔是学者们就学术研究过程中相关问题所撰写的札记、杂谈,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火花。它少了几分深奥、严肃,变得灵动、活泼,以闲适轻松、优美隽永的文体记录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展示学术论文和论著之外的学者们丰富的心灵世界,活跃了文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随笔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不时见诸一些报纸和杂志,一批收集此类文章的图书也陆续出版。  随着科学春天和科普春天的来临,我国科普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今天的北京(2015年3月16日)又被雾霾所笼罩,走在路上,看到很多人都带着大口罩,甚至眼罩。虽然知道重度雾霾,我却从来没有带过口罩,或者是自我催眠般假装对污染视
一项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最新研究显示出,1个人如果在1个月内能连续5天减少食物摄取,那么将会产生巨大的健康红利。这种简单的卡路里限制方式,对此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挑战,此前的研究认为节食者需要每周2次系紧腰带来观察是否达到积极的效果。  研究团队分别给老鼠和实验人员提供类似禁食期间的餐饮,作为一项低卡路里、高营养的计划,它被设计用来欺骗细胞认为它们正在禁食。这种伪造的禁食期持续了一段时间,
简介  在沙漠里种树,树苗必须深埋才能成活。挖树坑时,由于沙粒流动性强,容易下滑填平沙坑,因此很难形成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树坑。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适合在沙漠里植树的植树机。开发沙漠植树机要解决结构简单、快速深栽、防止沙粒下滑、节约水源、不破坏沙层结构等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导师指导、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修改完善、整机提升等研究过程,我研制成功了以汽油机作为动力源的背负式吸沙成孔植树机。产
从2010年开始,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作为2009年河南郑州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学DV活动骨干辅导员培训班”学员,受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吸引,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两年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获奖的喜悦,也有科学探究带来的惊喜,同时在参与青少年科学DV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使我们更加热爱这项充满生机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13年4月,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终于完成了修订,公开发布于官方网站上(NGSS的正式出版物将于201 5年秋问世——作者注)。在美国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执行17年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国内的教育形势,以及教育理论的变革迫使美国科学教育不断反思、向前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快速进步。1989年来美国科学教育领域的一系列研究(详见附表1)不仅诞生了全世界第1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研究目的  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构成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提高水处理能力和效率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净化水质的重要途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生长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藻类普遍存在于天然水体中,是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的重要参与者,对水处理过程和水质影响深远。  本项目研究以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其中生物有效磷、控制底泥磷释放为主要控制环节,并以混凝强化除磷、除藻、澄清工艺、底泥固磷等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