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主要探讨的是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100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该书清楚地分为三编:从“旧典范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再到“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这三编实际上是问一个问题,即现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形成。与此相呼应的其他论文,也是试图探讨现代中国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 学术史 内在理路
王汎森先生生于1958年10月,台湾云林北港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所著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由台北联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1出版,大陆简体阅读多为后者。本书探讨的是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100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作者有新意、有角度、有针对性的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的研究。
本第一个编为“旧典范的危机”,的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学术上所有的变化,有些是学术的内在的发展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现实的变化、知识和人生出现裂缝。理学的复苏,是汉学想要以“通经”以致“实用”的尝试失败。方东树“汉学反对的例子,使宋学回潮,代表新时代的趋势。汉学的反动,越来越脱离现实,调和汉宋之今文经学的复兴,并迅速成为晚清思想的主流,没有其他的想法离开了房间。方东树《汉学商兑》的例子,重新使宋学复苏,并代表了新时代的趋势。汉学的反动导致调和汉宋之今文经学的复兴,日益脱离现实,并迅速成为主流的后期清认为,并没有离开房间的其他想法。方东树《汉学商兑》,以反映国学汉学本身,邵易陈“仪式由通论”宋学遗产宋学嚣张气焰。邵氏的观点来在三几十年后被康有为所用,掀起了“思想界之大飓风”。
第二部分在复杂外力的影响下,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从近代到现代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而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平实和线性。传统本身也再一次诠释它的生命力,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它的风格。只有在特定的时代把“传统”加以特定的解释和考虑,才能了解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关系。
在后面的两篇文章里,作者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以及清朝末年的“政治的概念”、新史学对学术政治的互动和侧重点的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近代的新名词被引进到中国,王先生显然注意到了引入这些新词汇的影响。从《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里,可以看到在刘师培升看到思想上的两个特质,“第一个是近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难心态”和“第二个是追求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心态。”面对“新”和“旧”,知识分子在这股潮流逐渐转变自我形象。当然,还有另外一群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精英主义的主要群体,这是第三编重点讨论的问题。
本书的第三编讲述了仕学分离之后,仕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的读书人,一些知识分子试图为知识而学习作出持续的努力建立一个学术团体。面对西潮,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改变了思维方式,并开始一个新的定位。王先生专注于探讨了傅斯年,在《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里,作者通过将王国维、傅斯年作比对研究,找到两代学者不同的学术价值取向,展示出一种模式,形成了一个新的解释曲折的过程。可以看到傅斯年对王国维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还可以看到王国维作为一名坚持传统的道德价值的学者,隐藏地为新文化运动做出贡献,可以说是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历史方面。所以或许将“建立一个学术社会”的志业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前“士”的主要区别,或许还需商榷。全书论述的重点是在于“新”与“旧”,“中”与“西”之相互关系。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有很多的声明和强调,读者从众多的思想拉出来,遗忘的整个大背景。同时还强调,新和旧的讨论是传统史学家只是一个很粗松的讨论,扩散范围的文化和历史领域都十分广泛。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作者有意回避,使读者觉得很抽象的,再回头看看,其实,是希望建立的“学术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一种别样的“士大夫情怀”?作者,胡适也算作建立学术社会乌托邦的成员,那么从他历来所为,我们也知其 “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流余韵,而傅斯年也算是混迹政治的仓鼠,不然浩大的史语所也不会这样岿然屹立。 “要保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陈寅恪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学术社会的建设人,因为社会属于很多人,而他保持了自己的清宁。所以,也许建立一个学术社会,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往的学术青年的主要差别是值得商榷的。这本书论述的重点在于“新”与“旧”,“中”和“西”之相互关系。
本书共有二十篇文章,各编各篇,逻辑紧密,又舒张有度,将大转型时期思想与学术的各点各面都有发覆。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能体现作者对晚清学术内在理路之把握。并不空言理论与概念,言必有征,征必有信。每篇论文都是富有启发性质的,又有延伸讨论空间。皇皇巨著,可为典范诶。传统的转换和消亡不是单行线的过程中,也不只是学习西方的影响所带来的后果,王汎森先生试图从内在的理路出发,寻找传统的反抗与自我更新过程。这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古代思想史研究重点的变化相似,以美国为例更倾向于引进社会学理论,以实现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或许是由于思想史研究的创新,这也是《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由二十篇文章组成的,各篇的每一个章节,逻辑严密,张弛有度,将大转型时期的思想与学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关照了今日西方学术界思考的重大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晚清学术理路的把握。不空言理论与概念,每言必有实例佐证。反复阅读受益颇大。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傅斯年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 学术史 内在理路
王汎森先生生于1958年10月,台湾云林北港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所著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由台北联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1出版,大陆简体阅读多为后者。本书探讨的是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100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作者有新意、有角度、有针对性的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的研究。
本第一个编为“旧典范的危机”,的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学术上所有的变化,有些是学术的内在的发展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现实的变化、知识和人生出现裂缝。理学的复苏,是汉学想要以“通经”以致“实用”的尝试失败。方东树“汉学反对的例子,使宋学回潮,代表新时代的趋势。汉学的反动,越来越脱离现实,调和汉宋之今文经学的复兴,并迅速成为晚清思想的主流,没有其他的想法离开了房间。方东树《汉学商兑》的例子,重新使宋学复苏,并代表了新时代的趋势。汉学的反动导致调和汉宋之今文经学的复兴,日益脱离现实,并迅速成为主流的后期清认为,并没有离开房间的其他想法。方东树《汉学商兑》,以反映国学汉学本身,邵易陈“仪式由通论”宋学遗产宋学嚣张气焰。邵氏的观点来在三几十年后被康有为所用,掀起了“思想界之大飓风”。
第二部分在复杂外力的影响下,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从近代到现代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而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平实和线性。传统本身也再一次诠释它的生命力,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它的风格。只有在特定的时代把“传统”加以特定的解释和考虑,才能了解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关系。
在后面的两篇文章里,作者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以及清朝末年的“政治的概念”、新史学对学术政治的互动和侧重点的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近代的新名词被引进到中国,王先生显然注意到了引入这些新词汇的影响。从《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里,可以看到在刘师培升看到思想上的两个特质,“第一个是近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难心态”和“第二个是追求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心态。”面对“新”和“旧”,知识分子在这股潮流逐渐转变自我形象。当然,还有另外一群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精英主义的主要群体,这是第三编重点讨论的问题。
本书的第三编讲述了仕学分离之后,仕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的读书人,一些知识分子试图为知识而学习作出持续的努力建立一个学术团体。面对西潮,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改变了思维方式,并开始一个新的定位。王先生专注于探讨了傅斯年,在《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里,作者通过将王国维、傅斯年作比对研究,找到两代学者不同的学术价值取向,展示出一种模式,形成了一个新的解释曲折的过程。可以看到傅斯年对王国维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还可以看到王国维作为一名坚持传统的道德价值的学者,隐藏地为新文化运动做出贡献,可以说是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历史方面。所以或许将“建立一个学术社会”的志业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前“士”的主要区别,或许还需商榷。全书论述的重点是在于“新”与“旧”,“中”与“西”之相互关系。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有很多的声明和强调,读者从众多的思想拉出来,遗忘的整个大背景。同时还强调,新和旧的讨论是传统史学家只是一个很粗松的讨论,扩散范围的文化和历史领域都十分广泛。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作者有意回避,使读者觉得很抽象的,再回头看看,其实,是希望建立的“学术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一种别样的“士大夫情怀”?作者,胡适也算作建立学术社会乌托邦的成员,那么从他历来所为,我们也知其 “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流余韵,而傅斯年也算是混迹政治的仓鼠,不然浩大的史语所也不会这样岿然屹立。 “要保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陈寅恪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学术社会的建设人,因为社会属于很多人,而他保持了自己的清宁。所以,也许建立一个学术社会,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往的学术青年的主要差别是值得商榷的。这本书论述的重点在于“新”与“旧”,“中”和“西”之相互关系。
本书共有二十篇文章,各编各篇,逻辑紧密,又舒张有度,将大转型时期思想与学术的各点各面都有发覆。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能体现作者对晚清学术内在理路之把握。并不空言理论与概念,言必有征,征必有信。每篇论文都是富有启发性质的,又有延伸讨论空间。皇皇巨著,可为典范诶。传统的转换和消亡不是单行线的过程中,也不只是学习西方的影响所带来的后果,王汎森先生试图从内在的理路出发,寻找传统的反抗与自我更新过程。这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古代思想史研究重点的变化相似,以美国为例更倾向于引进社会学理论,以实现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或许是由于思想史研究的创新,这也是《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由二十篇文章组成的,各篇的每一个章节,逻辑严密,张弛有度,将大转型时期的思想与学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关照了今日西方学术界思考的重大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晚清学术理路的把握。不空言理论与概念,每言必有实例佐证。反复阅读受益颇大。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傅斯年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