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体育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任务。本文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就如何培养学生个性,锻炼学生自身能力,进行思考。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突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更利于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增强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意义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个性来开展体育教学,势必能够让学生的自身个性获得展示和展现,进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民主开放体育课堂构建和终身体育教育全面开展两个方面。在民主开放体育课堂构建方面,突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势必要推动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氛围形成。
针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首先就要摆脱传统体育的教学思维,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教学领导者向辅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教学指挥官向学生的朋友伙伴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要关心关爱护学生,通过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来营造开放、平等、尊重、民主的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由发挥,为学生“表现自我”创造领域和平台,进而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条件。在全面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方面,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单一,整齐划一,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其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完全被忽视,至于个性培养,素质提升,则都是空谈。相比之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则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素质也将大为提升。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式,将学生主体性、学习合作性和体育创造性三方面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在学生主体性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摆到主体位置,体育教师以体育运动引导者的角色参加体育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从学生个性实际出发,努力挖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潜力潜能,并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在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习惯。在学生合作性方面,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更需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生成。
体育课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学科,在体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合作才能掌握好各项动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突出并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收获,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实现自身人格、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在体育创造性方面,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学生创造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学习合作性基础上,指导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体育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促使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方法思考
在对学生个性化体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上,笔者认为,应从了解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三个环节入手。了解学生个性,就是要了解掌握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例如,有的学生个性沉稳,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在具体体育学习中完成动作困难;有的学生个性活泼,反应迅速快,但是在学习中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对于个性不同的学生的优缺点,体育教师应了然于胸。个性化教学,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学。例如,针对一些个性偏激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耐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一些个性争强好胜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多给这类学生提供竞技比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游戏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全面发展个性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个性品格。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有遭受挫折的学生。学习优秀和竞赛胜利的学生可能表现的志得意满,而学习不理想、比赛失利的学生可能士气低落。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运用好课后、试后讲评,激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鼓励失败者查找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追求进步。
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课题,体育课是一门个性化的课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操作模式,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周尹尹.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突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更利于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增强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意义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个性来开展体育教学,势必能够让学生的自身个性获得展示和展现,进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民主开放体育课堂构建和终身体育教育全面开展两个方面。在民主开放体育课堂构建方面,突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势必要推动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氛围形成。
针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首先就要摆脱传统体育的教学思维,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教学领导者向辅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教学指挥官向学生的朋友伙伴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要关心关爱护学生,通过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来营造开放、平等、尊重、民主的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由发挥,为学生“表现自我”创造领域和平台,进而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条件。在全面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方面,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单一,整齐划一,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其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完全被忽视,至于个性培养,素质提升,则都是空谈。相比之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则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素质也将大为提升。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式,将学生主体性、学习合作性和体育创造性三方面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在学生主体性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摆到主体位置,体育教师以体育运动引导者的角色参加体育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从学生个性实际出发,努力挖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潜力潜能,并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在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习惯。在学生合作性方面,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更需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生成。
体育课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学科,在体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合作才能掌握好各项动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突出并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收获,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实现自身人格、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在体育创造性方面,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学生创造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学习合作性基础上,指导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体育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促使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方法思考
在对学生个性化体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上,笔者认为,应从了解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三个环节入手。了解学生个性,就是要了解掌握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例如,有的学生个性沉稳,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在具体体育学习中完成动作困难;有的学生个性活泼,反应迅速快,但是在学习中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对于个性不同的学生的优缺点,体育教师应了然于胸。个性化教学,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学。例如,针对一些个性偏激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耐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一些个性争强好胜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多给这类学生提供竞技比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游戏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全面发展个性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个性品格。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有遭受挫折的学生。学习优秀和竞赛胜利的学生可能表现的志得意满,而学习不理想、比赛失利的学生可能士气低落。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运用好课后、试后讲评,激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鼓励失败者查找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追求进步。
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课题,体育课是一门个性化的课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操作模式,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周尹尹.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