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的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当学生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时,引导学生对“先去百分号”这个关键词质疑,学生问:“为什么解含百分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要先去百分号?”“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小数再计算?”在实际的计算中我发现学生在去百分号时,容易出现漏乘不含百分号的项,然而那些把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学生计算是正确的。应该说这类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何解决“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编排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将数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不但启迪学生思维,还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⑴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⑵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⑶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学效果极佳。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应尽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也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诸如环境保护、煤矿安全、节约资源,以及投资、彩票、存(贷)款等问题。必要时,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入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高度、动手画跑道等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一、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的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当学生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时,引导学生对“先去百分号”这个关键词质疑,学生问:“为什么解含百分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要先去百分号?”“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小数再计算?”在实际的计算中我发现学生在去百分号时,容易出现漏乘不含百分号的项,然而那些把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学生计算是正确的。应该说这类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何解决“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编排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将数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不但启迪学生思维,还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⑴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⑵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⑶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学效果极佳。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应尽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也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诸如环境保护、煤矿安全、节约资源,以及投资、彩票、存(贷)款等问题。必要时,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入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高度、动手画跑道等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