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清 石涛《竹石梅兰图》 纸本墨笔
纵205.9厘米 横9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竹影轻摇,寒梅吐蕊,幽兰飘逸,块石磊磊,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干竹叶间。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
石涛(1614-?一作1642-1718),僧,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后裔,享嘉子。法号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石道人、苦瓜和尚等。早年喜山水,饱览山川自然之胜,造就胸中丘壑,有“黄山派巨子”之誉。后又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晚年画风独具面目,为同时代诸家所不及。画花果兰竹别具生趣,兼工人物,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对“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精释、道、儒三教哲理,且深谙画理,著有《画语录》。传世作品有《梅竹图》、《游华阳山图》、《西园雅集图》、《巢湖图》等。
清 刘源《墨竹图》 棱本水墨 纵137.8厘米 横5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刘源风驰电掣般完成的这件似是而非的墨竹,到今天还能存世,它的意义不仅给孜孜追求现代风格的人们会有深刻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还以它的存在启发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个时代的人们以及其后漫长岁月中的人们是什么样的观念和心态,致使认同并完好地保留了这样一件作品。
刘源,生卒年不详,字伴阮,河南(今开封)人。康熙时召入内廷,官至工部侍郎。工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书工行、篆。曾为江西景德镇御窑设计瓷样数百种,精美有过于明代诸窑者。传世作品有《墨竹图》、《芝竹石榴图》。
清 高凤翰《雪景竹石图》 纸本淡设色 纵139.1厘米 横6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雪竹,通常的表现手法是通过背景烘染的留白来体现积雪。《雪景竹石图》便是延用这一手法。从技法的角度来看,关键不是烘染,而是要在烘染之前,通盘考虑,巧妙处理好枝竿、叶的可见部分与被雪遮掩部分的关系。以便烘染之后雪与竹浑然有机,不致于出现生硬之感。因而,画雪竹,更要求画家“成竹在胸”。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石道人、息园叟等,山东胶州(今胶县)人。曾任安徽歙县知县、泰州巡盐分司。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55岁时因右臂病废,书画篆刻乃以左手为之,毅力惊人。爱砚成癖,藏砚千余方,自刻砚铭一百多方。为“扬州八怪”之一。传世作品有《秋山读书图》、《层雪煅香图》、《芭蕉图》等。著有《砚史》、《南阜山人全集》等。
清 汪士慎《兰竹图》 纸本墨笔 纵118.1厘米 横43.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
汪士慎(1686-约1762),书画家、篆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一作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精篆刻、隶书,擅画花卉,尤擅画梅,笔墨疏落清劲,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具有秀润恬静之致,与李方膺“铁干铜皮”形成鲜明对比。与金农、华等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传世作品有《三清图》、《春风香国图》、《墨松图》、《兰竹图》、《梅花图》。
清 李《蕉竹图》 纸本墨笔 纵126厘米 横62厘米 广州市美术馆藏
《蕉竹图》是李粗笔写意之作。从竹蕉墨色相互渗融的情形看,画家是笔不停挥洒,一口气完成的。墨色浓淡交汇渗融,使生宣纸易于渗化的特性变幻为一种得之偶然的妙趣。
李(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等,江苏兴化人。早期画风工致,曾为宫廷作画,画艺颇深,晚期转向粗放写意,纵横驰骋,不拘绳墨。其写意画风对后世颇有影响。为“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古朴,有金石气。擅画花卉虫鸟。传世作品有《蕉石萱花图》《芍药图》《紫藤竹石图》等。
清 郑燮《竹石图》 纸本墨笔 纵217.4厘米 横120.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竹石图》画面上修竹四竿,长短各异,各自独立,却顾盼生情。用笔遒健清劲,极具飞动之致。竹后有巨石,居中高耸。石用中锋勾勒,用笔瘦硬秀拔,皴擦较少而神韵具足。竹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整体来看,《竹石图》具有风神消散的傲世气慨。画幅左上方有题诗,题诗后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下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两印。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等,多以板桥行之,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51至60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因性情耿介与同情民众疾苦,得罪上峰而被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自给,为“扬州八怪”之一。工书,以隶楷参半创六分半书。尤善兰竹,以书法作画法,运笔瘦硬通神,骨力强健,是其劲韧倔强的品格写照。
清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 纵168.3厘米 横67.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以秃笔湿墨逆笔取势画风中之竹,通过竹叶的独特造型,表现出狂风大作的动态。作者成功地使不可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正如作者诗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款识“乾隆十六年写于合肥五柳轩。李方膺”。钤“晴江”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等。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秋池、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历代乐安、潜山、合肥、兰山知县,为人傲岸不羁,后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菊、兰、竹及诸小品,尤工写梅。工诗。传世作品有《百花呈瑞图》、《潇湘风竹图》、《盆兰图》等。著有《梅花楼诗钞》。
清 赵之琛《双勾竹石图》 纸本墨笔 纵126.8厘米 横61.5厘米
此图布局略显欹倾,故画家于画幅左边直书长题,以此扶持。竹叶在结构之外,尤重运笔,顿挫运发,节奏鲜明,双勾工写,不滞不板,意致潇洒,幽淡清雅。
赵之琛(1781-1860年),字次闲,号献父、披香弟子、穆生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嗜古,邃金石之学,工书法、篆刻,善山水、花卉、佛像,均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南极老人图》、《大士图》、《古柏图》、《梅花山茶图》等。著有《补罗迦室印谱》、《补罗迦室集钞》。
清 蒲华《青琅》
《青琅》是完美展示蒲华湿笔挥洒的上佳之作。浑厚朴茂,墨气淋漓而笔力凸现。由于湿笔作画必须不加停滞,一气画就。因而,画家往往会不及审思而致使画面难以完美。这件作品则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墨韵上,均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蒲华(1832-1911年),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胥山野史,浙江嘉兴人。中年曾居太平(今浙江温岭),一度寄寓寺庙中,生活清苦,晚年侨居上海,鬻书画自给。能诗,工书画,画初学周闲,后宗陈道复、徐渭、吴镇,并醉心苏轼。山水取法石涛加以变化;花卉墨竹尤为其所长。书法始学二王,复涉张旭、怀素、苏轼诸家,并自成面目。1881年曾东渡日本,备受日方人士推重。传世作品有《峨媚雪霁图》、《玉树交珂图》等。著有《芙蓉庵燹余草》。
清 罗清《兰竹石图》 绢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就画面构图、运笔而言,这是一幅几近无可挑剔的佳作。尤其是竹叶临风之时呈示的动姿,真可谓生动之致。非高手能人,难有此作。不过细察画面,又不能不为画家的粗疏而遗憾:这便是竹叶的风姿与兰叶的静态。白壁微瑕,虽无伤大雅,终难去心中一丝遗憾。
罗清(1821-?),字雪谷,广东番禺人。博学,品格清高,性情恬淡,以诗画自误,足迹行遍大江南北,曾游日本。工指头画,别有意趣,自出新意,为晚清时期指画高手。七十五岁时双目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传世作品有《兰竹石图》(指画)、《崇山纳凉图》(指画)等。(责编:李禹默)
清 石涛《竹石梅兰图》 纸本墨笔
纵205.9厘米 横9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竹影轻摇,寒梅吐蕊,幽兰飘逸,块石磊磊,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干竹叶间。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
石涛(1614-?一作1642-1718),僧,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后裔,享嘉子。法号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石道人、苦瓜和尚等。早年喜山水,饱览山川自然之胜,造就胸中丘壑,有“黄山派巨子”之誉。后又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晚年画风独具面目,为同时代诸家所不及。画花果兰竹别具生趣,兼工人物,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对“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精释、道、儒三教哲理,且深谙画理,著有《画语录》。传世作品有《梅竹图》、《游华阳山图》、《西园雅集图》、《巢湖图》等。
清 刘源《墨竹图》 棱本水墨 纵137.8厘米 横5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刘源风驰电掣般完成的这件似是而非的墨竹,到今天还能存世,它的意义不仅给孜孜追求现代风格的人们会有深刻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还以它的存在启发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个时代的人们以及其后漫长岁月中的人们是什么样的观念和心态,致使认同并完好地保留了这样一件作品。
刘源,生卒年不详,字伴阮,河南(今开封)人。康熙时召入内廷,官至工部侍郎。工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书工行、篆。曾为江西景德镇御窑设计瓷样数百种,精美有过于明代诸窑者。传世作品有《墨竹图》、《芝竹石榴图》。
清 高凤翰《雪景竹石图》 纸本淡设色 纵139.1厘米 横6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雪竹,通常的表现手法是通过背景烘染的留白来体现积雪。《雪景竹石图》便是延用这一手法。从技法的角度来看,关键不是烘染,而是要在烘染之前,通盘考虑,巧妙处理好枝竿、叶的可见部分与被雪遮掩部分的关系。以便烘染之后雪与竹浑然有机,不致于出现生硬之感。因而,画雪竹,更要求画家“成竹在胸”。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石道人、息园叟等,山东胶州(今胶县)人。曾任安徽歙县知县、泰州巡盐分司。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55岁时因右臂病废,书画篆刻乃以左手为之,毅力惊人。爱砚成癖,藏砚千余方,自刻砚铭一百多方。为“扬州八怪”之一。传世作品有《秋山读书图》、《层雪煅香图》、《芭蕉图》等。著有《砚史》、《南阜山人全集》等。
清 汪士慎《兰竹图》 纸本墨笔 纵118.1厘米 横43.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
汪士慎(1686-约1762),书画家、篆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一作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精篆刻、隶书,擅画花卉,尤擅画梅,笔墨疏落清劲,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具有秀润恬静之致,与李方膺“铁干铜皮”形成鲜明对比。与金农、华等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传世作品有《三清图》、《春风香国图》、《墨松图》、《兰竹图》、《梅花图》。
清 李《蕉竹图》 纸本墨笔 纵126厘米 横62厘米 广州市美术馆藏
《蕉竹图》是李粗笔写意之作。从竹蕉墨色相互渗融的情形看,画家是笔不停挥洒,一口气完成的。墨色浓淡交汇渗融,使生宣纸易于渗化的特性变幻为一种得之偶然的妙趣。
李(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等,江苏兴化人。早期画风工致,曾为宫廷作画,画艺颇深,晚期转向粗放写意,纵横驰骋,不拘绳墨。其写意画风对后世颇有影响。为“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古朴,有金石气。擅画花卉虫鸟。传世作品有《蕉石萱花图》《芍药图》《紫藤竹石图》等。
清 郑燮《竹石图》 纸本墨笔 纵217.4厘米 横120.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竹石图》画面上修竹四竿,长短各异,各自独立,却顾盼生情。用笔遒健清劲,极具飞动之致。竹后有巨石,居中高耸。石用中锋勾勒,用笔瘦硬秀拔,皴擦较少而神韵具足。竹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整体来看,《竹石图》具有风神消散的傲世气慨。画幅左上方有题诗,题诗后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下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两印。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等,多以板桥行之,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51至60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因性情耿介与同情民众疾苦,得罪上峰而被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自给,为“扬州八怪”之一。工书,以隶楷参半创六分半书。尤善兰竹,以书法作画法,运笔瘦硬通神,骨力强健,是其劲韧倔强的品格写照。
清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 纵168.3厘米 横67.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以秃笔湿墨逆笔取势画风中之竹,通过竹叶的独特造型,表现出狂风大作的动态。作者成功地使不可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正如作者诗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款识“乾隆十六年写于合肥五柳轩。李方膺”。钤“晴江”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等。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秋池、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历代乐安、潜山、合肥、兰山知县,为人傲岸不羁,后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菊、兰、竹及诸小品,尤工写梅。工诗。传世作品有《百花呈瑞图》、《潇湘风竹图》、《盆兰图》等。著有《梅花楼诗钞》。
清 赵之琛《双勾竹石图》 纸本墨笔 纵126.8厘米 横61.5厘米
此图布局略显欹倾,故画家于画幅左边直书长题,以此扶持。竹叶在结构之外,尤重运笔,顿挫运发,节奏鲜明,双勾工写,不滞不板,意致潇洒,幽淡清雅。
赵之琛(1781-1860年),字次闲,号献父、披香弟子、穆生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嗜古,邃金石之学,工书法、篆刻,善山水、花卉、佛像,均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南极老人图》、《大士图》、《古柏图》、《梅花山茶图》等。著有《补罗迦室印谱》、《补罗迦室集钞》。
清 蒲华《青琅》
《青琅》是完美展示蒲华湿笔挥洒的上佳之作。浑厚朴茂,墨气淋漓而笔力凸现。由于湿笔作画必须不加停滞,一气画就。因而,画家往往会不及审思而致使画面难以完美。这件作品则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墨韵上,均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蒲华(1832-1911年),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胥山野史,浙江嘉兴人。中年曾居太平(今浙江温岭),一度寄寓寺庙中,生活清苦,晚年侨居上海,鬻书画自给。能诗,工书画,画初学周闲,后宗陈道复、徐渭、吴镇,并醉心苏轼。山水取法石涛加以变化;花卉墨竹尤为其所长。书法始学二王,复涉张旭、怀素、苏轼诸家,并自成面目。1881年曾东渡日本,备受日方人士推重。传世作品有《峨媚雪霁图》、《玉树交珂图》等。著有《芙蓉庵燹余草》。
清 罗清《兰竹石图》 绢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就画面构图、运笔而言,这是一幅几近无可挑剔的佳作。尤其是竹叶临风之时呈示的动姿,真可谓生动之致。非高手能人,难有此作。不过细察画面,又不能不为画家的粗疏而遗憾:这便是竹叶的风姿与兰叶的静态。白壁微瑕,虽无伤大雅,终难去心中一丝遗憾。
罗清(1821-?),字雪谷,广东番禺人。博学,品格清高,性情恬淡,以诗画自误,足迹行遍大江南北,曾游日本。工指头画,别有意趣,自出新意,为晚清时期指画高手。七十五岁时双目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传世作品有《兰竹石图》(指画)、《崇山纳凉图》(指画)等。(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