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研究中国的服饰民俗主要从形成、表现、“禁忌”风俗三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传承,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服饰民俗的复杂性和渊源性。通过对服饰民俗的几方面的简单了解,会对服饰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对中国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和热爱。
[关键字]服饰民俗 形成 表现 “禁忌”风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下面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一、服饰民俗的形成
关于服饰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人认为服饰的发明,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有人认为是出于保暖御寒的功利目的,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但经过研究,实用性的功利目的是先于审美意识而存在的。
首先,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
其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举例来说,我国的蒙古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所以他们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制多为长衣,俗称“蒙古袍”。
其三,各民族的纺织技术的发展与审美观的不同,其对服饰的选择也不同。具体来说,一些狩猎民族喜欢用色彩鲜艳的羽毛装饰自己的头发,把牙齿染成黑色,肩上披着豹皮等。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很野蛮的装束,但是在他们自己本民族看来,这是美丽的盛装。
除了以上三点,影响服饰民俗的形成因素当然还有许多,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各个民族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因素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服饰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审美潮流及实用的功利性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服饰民俗的表现
服饰民俗和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均有关联。
服饰民俗在性别与年龄上是有所差异的。首先,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士服饰讲究实用;而妇女的服饰不仅样式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服饰民俗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稍大一点,女孩儿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服饰上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中年、老年都各有区别。
民俗服饰的职业表现。不同的职业分工,构成不同的服饰民俗,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中宗教职业者的服饰别具一格,佛教僧侣的袈裟,道教道士的道袍,都受其宗教影响。鄂伦春族信封萨满教,萨满跳神时,有专门的服装和法具。服装多以皮革制成,上面悬有大小不等的许多青铜镜和银铃,另有一件缀满贝壳的皮质坎肩,头戴圆形神冠,还配有单面鼓和鼓铃。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服装已成为不同职业的人们的标志。各行各业都可以穿自己特制的服装,体现不同的分工和责任心。民间也有用不同的服饰来区别职业特征的民俗。
服饰民俗的地域、民族表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民俗。举例说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三、服饰民俗中的“禁忌”风俗
如前文所说,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特征。服饰民俗以约定成俗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服饰消费方面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告诫人们在穿着服饰时,只许按照某种方式进行,而不许按照另外的方式进行,前者是常规,后者是禁忌。
服饰禁忌最早出自民间,同人们最初的鬼神神灵信仰有关,它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它把超出人力所限的许多不可知因素同人们的服饰消费生活联系了起来。服饰禁忌在具体的服饰消费生活中总是具体的体现在某些方面。在服饰用色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贵、贱、吉、凶的观念认定,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諱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此色;红色则为吉、喜之色,婚假、生子、过节最为多用。河南沁阳一带十分忌讳反穿衣服,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一般只有寡妇改嫁才反穿罗裙。南方的彝族将帽子和头饰看得特别神圣,当帽子或头饰穿戴在头上时,尤其忌讳外人的触摸。南方沿海一带的渔夫和农民,习惯用竹竿晾晒衣服,但晾干后总要叠好放一段时间再穿,因为据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变成“竹竿鬼”。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忌讳将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认为这会使男子受辱倒运。旧时,汉族忌讳男子触摸女子衣物,认为这是淫秽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服饰有关的禁忌,如“歪戴帽子——心术不正”、“敞胸露怀——二流子”、“绿帽子”等等。
服饰的传承,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的相关文化,就需要我们必须熟悉该民族的相关发展历史,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借助民族学,语言学等知识来认识该民族的服饰民俗。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服饰民俗的复杂性和渊源性。通过对服饰民俗的几方面的简单了解,使我对中国民俗尤其是服饰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我也认为,民俗的传承的过程就应该是其自我完善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旧是我们应坚持的态度。做好对优秀民俗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民族民俗风情赏析》陶犁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
《中国服饰史》沈从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字]服饰民俗 形成 表现 “禁忌”风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下面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一、服饰民俗的形成
关于服饰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人认为服饰的发明,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有人认为是出于保暖御寒的功利目的,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但经过研究,实用性的功利目的是先于审美意识而存在的。
首先,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
其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举例来说,我国的蒙古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所以他们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制多为长衣,俗称“蒙古袍”。
其三,各民族的纺织技术的发展与审美观的不同,其对服饰的选择也不同。具体来说,一些狩猎民族喜欢用色彩鲜艳的羽毛装饰自己的头发,把牙齿染成黑色,肩上披着豹皮等。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很野蛮的装束,但是在他们自己本民族看来,这是美丽的盛装。
除了以上三点,影响服饰民俗的形成因素当然还有许多,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各个民族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因素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服饰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审美潮流及实用的功利性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服饰民俗的表现
服饰民俗和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均有关联。
服饰民俗在性别与年龄上是有所差异的。首先,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士服饰讲究实用;而妇女的服饰不仅样式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服饰民俗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稍大一点,女孩儿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服饰上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中年、老年都各有区别。
民俗服饰的职业表现。不同的职业分工,构成不同的服饰民俗,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中宗教职业者的服饰别具一格,佛教僧侣的袈裟,道教道士的道袍,都受其宗教影响。鄂伦春族信封萨满教,萨满跳神时,有专门的服装和法具。服装多以皮革制成,上面悬有大小不等的许多青铜镜和银铃,另有一件缀满贝壳的皮质坎肩,头戴圆形神冠,还配有单面鼓和鼓铃。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服装已成为不同职业的人们的标志。各行各业都可以穿自己特制的服装,体现不同的分工和责任心。民间也有用不同的服饰来区别职业特征的民俗。
服饰民俗的地域、民族表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民俗。举例说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三、服饰民俗中的“禁忌”风俗
如前文所说,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特征。服饰民俗以约定成俗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服饰消费方面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告诫人们在穿着服饰时,只许按照某种方式进行,而不许按照另外的方式进行,前者是常规,后者是禁忌。
服饰禁忌最早出自民间,同人们最初的鬼神神灵信仰有关,它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它把超出人力所限的许多不可知因素同人们的服饰消费生活联系了起来。服饰禁忌在具体的服饰消费生活中总是具体的体现在某些方面。在服饰用色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贵、贱、吉、凶的观念认定,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諱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此色;红色则为吉、喜之色,婚假、生子、过节最为多用。河南沁阳一带十分忌讳反穿衣服,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一般只有寡妇改嫁才反穿罗裙。南方的彝族将帽子和头饰看得特别神圣,当帽子或头饰穿戴在头上时,尤其忌讳外人的触摸。南方沿海一带的渔夫和农民,习惯用竹竿晾晒衣服,但晾干后总要叠好放一段时间再穿,因为据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变成“竹竿鬼”。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忌讳将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认为这会使男子受辱倒运。旧时,汉族忌讳男子触摸女子衣物,认为这是淫秽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服饰有关的禁忌,如“歪戴帽子——心术不正”、“敞胸露怀——二流子”、“绿帽子”等等。
服饰的传承,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的相关文化,就需要我们必须熟悉该民族的相关发展历史,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借助民族学,语言学等知识来认识该民族的服饰民俗。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服饰民俗的复杂性和渊源性。通过对服饰民俗的几方面的简单了解,使我对中国民俗尤其是服饰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我也认为,民俗的传承的过程就应该是其自我完善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旧是我们应坚持的态度。做好对优秀民俗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民族民俗风情赏析》陶犁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
《中国服饰史》沈从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