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护性耕作在半山区推广难度大,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法,宣传、培训先行,政府和农机技术部门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实现整村推进保护性耕作,以点带面在全县逐步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可持续发展;推广对策
伊通县位于在吉林省南部,是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丘陵起伏,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全县耕地面积129599hm2,只占全县总面积的39.2%。伊通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
耕地现状:全县坡地占总耕作面积的28%,东南部半山区比例达到46%。耕地经过多年开垦种植,重使用、轻保养,特别是分田到户以来,风蚀水蚀严重,逐渐贫瘠沙化。根据多年的资料对照,农田优质腐殖质损失量为每年每公顷3~5t,坡地为5~12t;雨水多的年份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持续的传统耕作模式造成土壤退化,地力下降,严重阻碍粮食增产稳产,所以当前必须实行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秸秆还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保护耕地,必须推广保护性耕作
1.1 东南部山区,分田到户以来,在应分得责任田的基础上,每户都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新开垦的耕地绝大多数都是山坡地,开荒头几年不用追肥,庄稼长势和产量就好于其他地块。但是多年风蚀水蚀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
1.2 中西部过渡平原开发利用时间早,使用化肥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多年掠夺式耕作和水土流失,土壤也不那么肥沃了,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由20年前1000kg二胺,增加到现在1600~1800kg/hm2,否则就不能达到高产稳产。
怎样才能把宝贵的土壤留在田野,让它尽量减少损失,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是每个种田人都在焦虑和期盼的事情,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面临土地贫瘠,持续沙化,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2 改变传统耕作方法,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传统方式种植玉米,每年都要灭茬整地、疏松土壤、顶浆打垄,才能便于耕作,再加上中耕,导致地表土质疏松,春季风蚀,夏季水蚀,大量优质腐殖质流失,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下降。为了防止土壤疏松,就要减少地表耕作次数,留茬垄上播种,既能抢墒播种,起到抗旱保苗作用,也能保持水土,减少风蚀水蚀。2001年春季高温少雨,大地回暖快,墒情不好,来不及灭茬起垄,我县农机技术人员鼓励农民在原垄和垄侧施肥播种,结果出苗好于传统耕作方法,长势也不错,照样获得大丰收,留茬垄侧施肥,减少了灭茬费用,还减少了水土流失,一举两得,每公顷节本增效400~450元。经过多年试验,我县东南部半山区农民大多采用留茬轮作,环山地势耕作和少动土的耕作模式,比较成功地阻止了坡地的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40%~60%,形成了伊通县半山区坡地、岗地保护性耕作模式。
随着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推广,我县成为该项目推广示范县之一,由县推广站实施推广,今年在两个乡镇推广示范效果可佳。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施肥、播种、扶土、镇压,通过一年来的跟踪测试,优势明显:①出苗整齐。②不用净地、灭茬、起垄等,每公顷节约机耕费800~1000元。③在作物抗倒伏能力强,经受住了“布拉万”台风的考验。④蓄水保墒,春季玉米出苗后土壤含水量是传统耕作方式的140%。
3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制约因素
3.1 东南部山区采用粗放的保护性耕作,根据每年的墒情,利用小型拖拉机或者改制的农具完成播种作业,改变了传统耕作方法,起到了保护农民耕作的作用,农民期待早日研制出适宜山区耕作的播种机。
3.2 中西部平原,可以实行国家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是不利因素较多: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还不到位,观望的人多。②土地没有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作业面积小,浪费作业时间。③全县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过高,与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机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机少,农民重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投入资金过大。④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农民即使购买了机具,地块小,作业量达不到,经济收入也不可观。
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
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在我省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购买适宜本地作业的农机具,巩固和扩大示范作业面积,促进保护性耕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1 以点带面,优先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利用,应以全面充分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基础,选择机械化程度高,耕地连片,农民认知较快的村屯作为示范试验点,今年我县设置两个试验点,秋收以后,得到了周边农民的认可,纷纷提出下年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因此在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阶段应优先选择当地农民接受程度较高的村屯作为优先推广区域,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及对保护性耕作感兴趣的农民,在他们的田地里示范试验,容易收到较好的推广效果。
4.2 政府介入,整村推进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应重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发挥规模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辐射效应,特别是要通过多个农户大面积连片示范,切实为实现保护性耕作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农机部门做到项目下达有计划,执行过程有督察,示范地块结束时有验收,切实把整村推进和集中连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抓紧抓实,争取几年内在全县推广普及。
4.3 业务指导,科技入户提高保护性耕作质量。
为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各项配套技术随补贴直接入农户、到地块,要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宣传和培训,要利用“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培训班和其他形式的培训,宣传讲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同时组织县乡两级农机系统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实行蹲点入户,包抓推广的技术指导服务责任制,确保机车进地、技术到垄,良种、施肥与主体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相结合,全面提高项目实施区的粮食綜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可持续发展;推广对策
伊通县位于在吉林省南部,是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丘陵起伏,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全县耕地面积129599hm2,只占全县总面积的39.2%。伊通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
耕地现状:全县坡地占总耕作面积的28%,东南部半山区比例达到46%。耕地经过多年开垦种植,重使用、轻保养,特别是分田到户以来,风蚀水蚀严重,逐渐贫瘠沙化。根据多年的资料对照,农田优质腐殖质损失量为每年每公顷3~5t,坡地为5~12t;雨水多的年份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持续的传统耕作模式造成土壤退化,地力下降,严重阻碍粮食增产稳产,所以当前必须实行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秸秆还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保护耕地,必须推广保护性耕作
1.1 东南部山区,分田到户以来,在应分得责任田的基础上,每户都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新开垦的耕地绝大多数都是山坡地,开荒头几年不用追肥,庄稼长势和产量就好于其他地块。但是多年风蚀水蚀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
1.2 中西部过渡平原开发利用时间早,使用化肥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多年掠夺式耕作和水土流失,土壤也不那么肥沃了,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由20年前1000kg二胺,增加到现在1600~1800kg/hm2,否则就不能达到高产稳产。
怎样才能把宝贵的土壤留在田野,让它尽量减少损失,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是每个种田人都在焦虑和期盼的事情,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面临土地贫瘠,持续沙化,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2 改变传统耕作方法,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传统方式种植玉米,每年都要灭茬整地、疏松土壤、顶浆打垄,才能便于耕作,再加上中耕,导致地表土质疏松,春季风蚀,夏季水蚀,大量优质腐殖质流失,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下降。为了防止土壤疏松,就要减少地表耕作次数,留茬垄上播种,既能抢墒播种,起到抗旱保苗作用,也能保持水土,减少风蚀水蚀。2001年春季高温少雨,大地回暖快,墒情不好,来不及灭茬起垄,我县农机技术人员鼓励农民在原垄和垄侧施肥播种,结果出苗好于传统耕作方法,长势也不错,照样获得大丰收,留茬垄侧施肥,减少了灭茬费用,还减少了水土流失,一举两得,每公顷节本增效400~450元。经过多年试验,我县东南部半山区农民大多采用留茬轮作,环山地势耕作和少动土的耕作模式,比较成功地阻止了坡地的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40%~60%,形成了伊通县半山区坡地、岗地保护性耕作模式。
随着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推广,我县成为该项目推广示范县之一,由县推广站实施推广,今年在两个乡镇推广示范效果可佳。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施肥、播种、扶土、镇压,通过一年来的跟踪测试,优势明显:①出苗整齐。②不用净地、灭茬、起垄等,每公顷节约机耕费800~1000元。③在作物抗倒伏能力强,经受住了“布拉万”台风的考验。④蓄水保墒,春季玉米出苗后土壤含水量是传统耕作方式的140%。
3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制约因素
3.1 东南部山区采用粗放的保护性耕作,根据每年的墒情,利用小型拖拉机或者改制的农具完成播种作业,改变了传统耕作方法,起到了保护农民耕作的作用,农民期待早日研制出适宜山区耕作的播种机。
3.2 中西部平原,可以实行国家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是不利因素较多: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还不到位,观望的人多。②土地没有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作业面积小,浪费作业时间。③全县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过高,与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机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机少,农民重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投入资金过大。④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农民即使购买了机具,地块小,作业量达不到,经济收入也不可观。
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
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在我省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购买适宜本地作业的农机具,巩固和扩大示范作业面积,促进保护性耕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1 以点带面,优先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利用,应以全面充分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基础,选择机械化程度高,耕地连片,农民认知较快的村屯作为示范试验点,今年我县设置两个试验点,秋收以后,得到了周边农民的认可,纷纷提出下年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因此在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阶段应优先选择当地农民接受程度较高的村屯作为优先推广区域,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及对保护性耕作感兴趣的农民,在他们的田地里示范试验,容易收到较好的推广效果。
4.2 政府介入,整村推进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应重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发挥规模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辐射效应,特别是要通过多个农户大面积连片示范,切实为实现保护性耕作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农机部门做到项目下达有计划,执行过程有督察,示范地块结束时有验收,切实把整村推进和集中连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抓紧抓实,争取几年内在全县推广普及。
4.3 业务指导,科技入户提高保护性耕作质量。
为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各项配套技术随补贴直接入农户、到地块,要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宣传和培训,要利用“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培训班和其他形式的培训,宣传讲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同时组织县乡两级农机系统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实行蹲点入户,包抓推广的技术指导服务责任制,确保机车进地、技术到垄,良种、施肥与主体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相结合,全面提高项目实施区的粮食綜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