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领域大量地存在着自主性迷失、民主意识缺乏、能动性未唤起、创造意识失却等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应当提出唤醒自主意识、坚持教学民主、引爆“内动能”、多方式创新等应对策略,真正地提升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
主体性意识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把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转换成对掌握语文知识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把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理性认识,并把这种活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通过语文学习的客体主体化活动把课本中语文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特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它包括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主体性意识的概论
主体性意识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主体性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所谓的自主性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思想支配下做自己想做、愿做的事情,人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自行决定。所谓的能动性指的是人通过大脑结合思维和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的改变,因此自主性是其他活动的条件。主体性体现了主体在自己思维支配下有计划地采取某种行为,从而在自主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创新性属于自主性更高层次的表现。
二、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问题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利用提问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但是没有把握提问的度和量,造成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过多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思维也受到了限制,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意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将较复杂的知
识讲授给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分为几个部分围绕问题提出合适的设问,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思考这些问题,最终获得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2.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思考时间
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就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往往一节课45分钟都是教师在讲,学生一味地在听课,没有时间思考所学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被动地位,无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在备课中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和引导策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教学环境下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权威以及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教学显得严肃、拘谨,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造成了学生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下无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因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借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让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设定跌宕起伏的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例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根据课文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将比较生涩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和鞭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励学生。由于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心理塑造的关键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鼓励,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的难易程度选择学生进行回答,较难的问题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选择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充分考虑到
每个学生的感受。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也要委婉提出并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例如:讲授《分马》时,教师提出问题:评述老孙头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需要结合课文来具体分析。有的学生会回答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显然这是片面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评讲时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一部分回答,同时指出学生回答的不足,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理念上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肖亚歌.有关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3]宋彦君.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
主体性意识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把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转换成对掌握语文知识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把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理性认识,并把这种活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通过语文学习的客体主体化活动把课本中语文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特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它包括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主体性意识的概论
主体性意识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主体性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所谓的自主性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思想支配下做自己想做、愿做的事情,人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自行决定。所谓的能动性指的是人通过大脑结合思维和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的改变,因此自主性是其他活动的条件。主体性体现了主体在自己思维支配下有计划地采取某种行为,从而在自主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创新性属于自主性更高层次的表现。
二、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问题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利用提问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但是没有把握提问的度和量,造成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过多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思维也受到了限制,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意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将较复杂的知
识讲授给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分为几个部分围绕问题提出合适的设问,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思考这些问题,最终获得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2.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思考时间
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就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往往一节课45分钟都是教师在讲,学生一味地在听课,没有时间思考所学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被动地位,无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在备课中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和引导策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教学环境下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权威以及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教学显得严肃、拘谨,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造成了学生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下无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因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借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让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设定跌宕起伏的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例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根据课文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将比较生涩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和鞭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励学生。由于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心理塑造的关键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鼓励,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的难易程度选择学生进行回答,较难的问题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选择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充分考虑到
每个学生的感受。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也要委婉提出并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例如:讲授《分马》时,教师提出问题:评述老孙头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需要结合课文来具体分析。有的学生会回答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显然这是片面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评讲时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一部分回答,同时指出学生回答的不足,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理念上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肖亚歌.有关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3]宋彦君.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