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是下面几点: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对教材进行肢离分解,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有的教师虽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3)学生閱读量少。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不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把精力和课余时间都浸泡在“麻省理工学院”(打麻将)里。
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我想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为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唯有 “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一、二、三、四”;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3)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如果不读书,不抓紧时间“补钙”,何以指导学生,又怎能迎接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是下面几点: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对教材进行肢离分解,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有的教师虽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3)学生閱读量少。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不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把精力和课余时间都浸泡在“麻省理工学院”(打麻将)里。
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我想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为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唯有 “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一、二、三、四”;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3)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如果不读书,不抓紧时间“补钙”,何以指导学生,又怎能迎接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