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心困生)、行为失范(行困生)、就业困难(就困生)的学生, 探讨了“五困生”帮扶工作在目标、方法、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五困生”帮扶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 五困生;帮扶工作;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的类型越来越广泛,产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和影响校园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高校对“五困生”帮扶工作刻不容缓。
一、“五困生”概况分析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因此,我院将学生不同程度分为五类特殊学生,即“五困生”。“五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心困生)、行为失范(行困生)、就业困难(就困生)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转化及帮扶工作显得特别的重要和特别的艰辛。五困生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区别学生的困难类型,实际上,一个困难学生可能只有一種困难,也可能同时多种困难并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文件进行资格认定的困难学生,主要是孤儿、单亲、失业、下岗、家庭成员有重要疾病或残疾、家庭收入微薄等造成的无法承担学费及生活费的学生。这类学生是困难学生中最多的一部分,以我院为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到了10.3%,其中特困占到了贫困生总数的25%,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个性独立,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生活简朴。同时,由于囊中羞涩,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减少了与同学的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处事谨慎,怕被人看不起,性格逐渐变得内向,继而带来自卑、孤僻、内心封闭、敏感、偏激等心理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处于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双重压力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学业无法得到保障,陷入多重困难。
(二)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以学习成绩不及格为界定标准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进入大学的“门槛”也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数量和规模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都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问题。这引发了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逐渐扩大,入学时专业服从调剂到不感兴趣的专业,缺乏约束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原因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受挫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困难也给他们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 担和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忧郁、厌学等心理。到毕业时,又因学习成绩不合格,修不满学分无法正常毕业或无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十分困难的学生。
(三)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经过心理测试并由心理咨询师组织确认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以我院为例,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自动预警团体报告初步统计我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共有80人,占新生人数的16.5%;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总分大于等于25,有64人占新生人数13.2%,25题等于1,有13人占新生人数的2.7%;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21)总粗分大于等于8,有16人占新生人数的3.3%。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适应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在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困难。他们往往心理素质薄弱,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打击,承受不了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现得比较忧郁、失落、悲伤、精神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走极端。心理困难学生特别是高危个体,如果不接受治疗,正常在校生活和学习都很困难,对学业乃至周围人群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四)行为失范学生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包括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1)目的型失落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3)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作出的失范行为。尽管有时失范行为者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但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4)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五)就业困难学生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主客观等原因造成毕业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差,自卑心理偏重,耐挫折能力不强。相对普通学生来说,他们面临更多经济压力、家庭期待、学业压力、个人发展压力等。各种压力交织使这部分学生在心理状态和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就业困难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残疾的学生。
五困生群体不是生而就有的,它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目前大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虽然多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但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耐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意志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学习或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会因种种原因导致困难多种混合特征出现。五困生群体的存在和情况的复杂性,一定会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造成重大影响。把握住五困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好“五困生”的成长问题,促进他们全面成才,对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五困生帮扶教育的长效机制
做好五困生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帮扶工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出发,建立“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措施,事后有幫扶,预防为重点,帮扶为重心”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信息管理机制
做好“五困生”帮扶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资料,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另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侧面了解、学生座谈等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困难,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并定期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二)建立关怀帮扶机制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建立“五困生”关怀帮扶机制是解决实际困难的基本保障,是加强对“五困生”帮扶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体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1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精神双帮扶工作,我院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补、免”资助体系,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通过励志教育,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教育他们消除内命运和前途积极乐观的态度。注重物质与精神双帮扶。
1.2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创造勤工检学的机会,我们创立了学生对外服务中心,将合适的岗位信息优先推荐给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讲座,交流会、报告会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同时树立励志之星,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
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
对症下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对于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加强学会学习教育。高职学生学制只有三年且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所以在一年级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学风建设研讨会。每位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责任状》,班主任对每个同学签订的责任状要定期检查,对实现目标的同学给予表扬,未实现目标要求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其次对于二年级学生,要加强立志为学教育。分院结合市场对专业的需求,邀请企业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会,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学校通过评比“文明班级体”“星级寝室”评比等优良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习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三联系”活动。最后要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订学习计划,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针对就业困难学生
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首先,要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其困难的原因,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其次,学校要多组织人才招聘会,给学生多创造机会,开展就业技巧、职业素养培训,提升就业成功率。最后,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的力量,为就业困难学生多方联系就业单位,帮助其顺利就业。
4针对心理困难学生
4.1加强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班级同学要保持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对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疏导。
4.2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咨询热线、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方式,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4.3真心关怀,引导心理困难学生乐观向上 对心理困难学生,学校老师要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上进心。要善于挖掘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勇于展示自我,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5针对行为失范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行为失范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要从各方面了解问题的根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从“爱”出发,用“心”沟通,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充分挖掘行为失范学生前进动力,不能仅靠警告、劝退甚至开除等处理办法,这样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自我抛弃。对于这部分学生最好进行“一帮一”的结队帮扶,帮扶老师与其交朋友谈思想,摸清其心理活动的脉搏,找突破点。同时重视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积极挖掘和发现该生的闪光点,并根据该生思想、心理素质和日常行为表现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一定的要求,寄予良好的期望,使其前进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
(三)建立预警机制
五困生帮扶预警机制是对五类困难群体可能或将会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采取一系列控制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苗头性问题的工作预案。五困生得到成长还需要后续的跟踪教育,如在班级设信息员、心理委员、同宿舍跟踪联系人等,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等状况,做到异常行为能及时发现。对于学生中发生的普遍问题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反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对个别性问题通过跟踪指导方式来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情况,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真正解决“五困生”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
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是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双向互动的育人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学校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学生培养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五困生”帮扶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家校合作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家校资源,互通有无,加强沟通。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是合作育人的主要执行者,主要形式可以有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家校互访、学生成绩素质报告单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相信学校得到了学生家庭的支持,不仅对帮扶工作有利而且对降低“五困生”数量也会有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东青.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2]陈剑波.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罗志翠.大学生后进生的预防与帮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马建青,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关键词】: 五困生;帮扶工作;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的类型越来越广泛,产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和影响校园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高校对“五困生”帮扶工作刻不容缓。
一、“五困生”概况分析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因此,我院将学生不同程度分为五类特殊学生,即“五困生”。“五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心困生)、行为失范(行困生)、就业困难(就困生)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转化及帮扶工作显得特别的重要和特别的艰辛。五困生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区别学生的困难类型,实际上,一个困难学生可能只有一種困难,也可能同时多种困难并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文件进行资格认定的困难学生,主要是孤儿、单亲、失业、下岗、家庭成员有重要疾病或残疾、家庭收入微薄等造成的无法承担学费及生活费的学生。这类学生是困难学生中最多的一部分,以我院为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到了10.3%,其中特困占到了贫困生总数的25%,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个性独立,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生活简朴。同时,由于囊中羞涩,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减少了与同学的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处事谨慎,怕被人看不起,性格逐渐变得内向,继而带来自卑、孤僻、内心封闭、敏感、偏激等心理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处于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双重压力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学业无法得到保障,陷入多重困难。
(二)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以学习成绩不及格为界定标准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进入大学的“门槛”也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数量和规模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都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问题。这引发了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逐渐扩大,入学时专业服从调剂到不感兴趣的专业,缺乏约束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原因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受挫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困难也给他们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 担和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忧郁、厌学等心理。到毕业时,又因学习成绩不合格,修不满学分无法正常毕业或无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十分困难的学生。
(三)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经过心理测试并由心理咨询师组织确认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以我院为例,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自动预警团体报告初步统计我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共有80人,占新生人数的16.5%;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总分大于等于25,有64人占新生人数13.2%,25题等于1,有13人占新生人数的2.7%;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21)总粗分大于等于8,有16人占新生人数的3.3%。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适应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在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困难。他们往往心理素质薄弱,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打击,承受不了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现得比较忧郁、失落、悲伤、精神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走极端。心理困难学生特别是高危个体,如果不接受治疗,正常在校生活和学习都很困难,对学业乃至周围人群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四)行为失范学生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包括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1)目的型失落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3)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作出的失范行为。尽管有时失范行为者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但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4)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五)就业困难学生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主客观等原因造成毕业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差,自卑心理偏重,耐挫折能力不强。相对普通学生来说,他们面临更多经济压力、家庭期待、学业压力、个人发展压力等。各种压力交织使这部分学生在心理状态和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就业困难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残疾的学生。
五困生群体不是生而就有的,它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目前大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虽然多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但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耐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意志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学习或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会因种种原因导致困难多种混合特征出现。五困生群体的存在和情况的复杂性,一定会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造成重大影响。把握住五困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好“五困生”的成长问题,促进他们全面成才,对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五困生帮扶教育的长效机制
做好五困生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帮扶工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出发,建立“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措施,事后有幫扶,预防为重点,帮扶为重心”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信息管理机制
做好“五困生”帮扶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资料,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另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侧面了解、学生座谈等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困难,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并定期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二)建立关怀帮扶机制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建立“五困生”关怀帮扶机制是解决实际困难的基本保障,是加强对“五困生”帮扶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体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1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精神双帮扶工作,我院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补、免”资助体系,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通过励志教育,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教育他们消除内命运和前途积极乐观的态度。注重物质与精神双帮扶。
1.2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创造勤工检学的机会,我们创立了学生对外服务中心,将合适的岗位信息优先推荐给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讲座,交流会、报告会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同时树立励志之星,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
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
对症下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对于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加强学会学习教育。高职学生学制只有三年且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所以在一年级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学风建设研讨会。每位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责任状》,班主任对每个同学签订的责任状要定期检查,对实现目标的同学给予表扬,未实现目标要求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其次对于二年级学生,要加强立志为学教育。分院结合市场对专业的需求,邀请企业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会,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学校通过评比“文明班级体”“星级寝室”评比等优良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习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三联系”活动。最后要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订学习计划,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针对就业困难学生
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首先,要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其困难的原因,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其次,学校要多组织人才招聘会,给学生多创造机会,开展就业技巧、职业素养培训,提升就业成功率。最后,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的力量,为就业困难学生多方联系就业单位,帮助其顺利就业。
4针对心理困难学生
4.1加强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班级同学要保持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对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疏导。
4.2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咨询热线、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方式,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4.3真心关怀,引导心理困难学生乐观向上 对心理困难学生,学校老师要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上进心。要善于挖掘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勇于展示自我,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5针对行为失范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行为失范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要从各方面了解问题的根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从“爱”出发,用“心”沟通,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充分挖掘行为失范学生前进动力,不能仅靠警告、劝退甚至开除等处理办法,这样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自我抛弃。对于这部分学生最好进行“一帮一”的结队帮扶,帮扶老师与其交朋友谈思想,摸清其心理活动的脉搏,找突破点。同时重视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积极挖掘和发现该生的闪光点,并根据该生思想、心理素质和日常行为表现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一定的要求,寄予良好的期望,使其前进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
(三)建立预警机制
五困生帮扶预警机制是对五类困难群体可能或将会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采取一系列控制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苗头性问题的工作预案。五困生得到成长还需要后续的跟踪教育,如在班级设信息员、心理委员、同宿舍跟踪联系人等,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等状况,做到异常行为能及时发现。对于学生中发生的普遍问题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反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对个别性问题通过跟踪指导方式来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情况,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真正解决“五困生”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
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是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双向互动的育人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学校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学生培养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五困生”帮扶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家校合作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家校资源,互通有无,加强沟通。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是合作育人的主要执行者,主要形式可以有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家校互访、学生成绩素质报告单等,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相信学校得到了学生家庭的支持,不仅对帮扶工作有利而且对降低“五困生”数量也会有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东青.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2]陈剑波.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罗志翠.大学生后进生的预防与帮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马建青,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