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小学中年级段学生“乐学”的神经元,从中摸索出“寓教于乐”的心得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 方法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48-010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新的要求,开始接触作文等,这些都是挑战。如何让他们爱上三年级语文的学习、享受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本学期,我开始从事三年级语文教学,边教学边摸索,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启动他们“乐学”的神经元,我也摸索出了一点“寓教于乐”的心得。
“寓教于乐”出自古罗马诗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他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寓教于乐”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我的理解是: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来进行学习。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快乐来学习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化抽象为形象
虽然一二年级也有古诗学习,但真正学习古诗是从三年级开始,古诗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古诗的教学方法,为古诗教学和学生的古诗学习奠定基础。三年级上册一共收录九首古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突破古今语法和理解的桎梏,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以《望天门山》为例,“断”、“开”、“回”、“出”、“来”这几个词和我们现代汉语用的意思有所区别,如何让他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诗句的气势呢?我采用图片和画画相结合的方式:先看图片,摆出天门山地势的图片,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再让他们说出看到的这些字和画面之后的感触;然后结合图片展开想象,让有感触的同学上台来画出心中的天门山,最后,再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继而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这几个动作展现出来的山水景物跃跃欲出的动态,最终感受天门山一带景色的雄奇阔远!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看图片、画画、互相补充这个过程就比一般的教与学的过程更让他们喜闻乐见!
2.化平淡为幽默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让学生愿意说,乐于说呢?我把知识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融入到教学方法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
幽默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把握住老师和学生“乐”的密码,掌握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用他们幽默的方式去演绎我们的学习。我的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平时用语幽默化,用一些比较夸张的词语、例子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一点,在生字词教学中格外受用。②化俗为雅,一些“俗事”往往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给他们讲比喻和排比的用法时,分享了一篇往届学生写的作文《屁的种类》,通篇把不同的屁用不同的比喻写出来,而且全文形成排比,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笑声不断,不时能爆发出会心的哄堂大笑!
这里的“愉快、快乐”并非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也指学生学得快乐、也能创造快乐,并将快乐传播开来,形成全班的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一次讲同音字时,讲了宫廷、家庭、蜻蜓,为加深印象,让大家造句。一同学说:“古代有宫廷,”后面一学生立马接上“现代有家庭”,接着又是“外面有蜻蜓”……这样一来,“廷”的同音字的印象加深了,他们也经常能为自己创造的这种小机灵沾沾自喜,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3.化被动为主动
“寓教于乐”的“乐”除了老师的教,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让学生乐在其中,体现深层次的“乐”。三年级学生仍处于好动阶段、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抓住这个特点,我们也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片段精彩纷呈。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这些词,全部让他们“演”出来。尤其抓住珊瑚的形態和“懒洋洋”、“蠕动”、“威武”等动词,在演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又深化了这些物产的特点,更是在班级制造出一个活泼生动且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
4.化食欲为动力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古话,中华民族自古就重口腹之欲,许多传统节日、风俗都和食物联系在一起,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对各种食物都充满了好奇感,联系他们爱吃、爱争着吃的特点,我把食物和教学联系在了一起。
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正是金秋时节,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如何让他们理解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和好闻的气味呢?我带着一盆各种颜色的水果走进教室,瞬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水果早已司空见惯,但场景变换到教室里来,效果出奇的好。我让他们仔细看这些水果的颜色,每个人拿起水果闻它们的味道,尤其是秋天的橘子,格外刺激唾液的分泌,望着就忍不住吞咽口水,恨不得就咬上一口……而被馋虫刺激的这群小家伙们,在这节课上得格外活泼,让整节课既热闹又生动,也成了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与学生的互动是灵感的喷发与激荡,不停的走在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在我用快乐的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也能不断的给我带来快乐的灵感与快乐的互动,真正是让快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快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可以探索与发掘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何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将是我一直追求和奋斗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 方法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48-010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新的要求,开始接触作文等,这些都是挑战。如何让他们爱上三年级语文的学习、享受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本学期,我开始从事三年级语文教学,边教学边摸索,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启动他们“乐学”的神经元,我也摸索出了一点“寓教于乐”的心得。
“寓教于乐”出自古罗马诗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他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寓教于乐”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我的理解是: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来进行学习。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快乐来学习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化抽象为形象
虽然一二年级也有古诗学习,但真正学习古诗是从三年级开始,古诗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古诗的教学方法,为古诗教学和学生的古诗学习奠定基础。三年级上册一共收录九首古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突破古今语法和理解的桎梏,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以《望天门山》为例,“断”、“开”、“回”、“出”、“来”这几个词和我们现代汉语用的意思有所区别,如何让他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诗句的气势呢?我采用图片和画画相结合的方式:先看图片,摆出天门山地势的图片,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再让他们说出看到的这些字和画面之后的感触;然后结合图片展开想象,让有感触的同学上台来画出心中的天门山,最后,再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继而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这几个动作展现出来的山水景物跃跃欲出的动态,最终感受天门山一带景色的雄奇阔远!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看图片、画画、互相补充这个过程就比一般的教与学的过程更让他们喜闻乐见!
2.化平淡为幽默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让学生愿意说,乐于说呢?我把知识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融入到教学方法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
幽默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把握住老师和学生“乐”的密码,掌握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用他们幽默的方式去演绎我们的学习。我的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平时用语幽默化,用一些比较夸张的词语、例子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一点,在生字词教学中格外受用。②化俗为雅,一些“俗事”往往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给他们讲比喻和排比的用法时,分享了一篇往届学生写的作文《屁的种类》,通篇把不同的屁用不同的比喻写出来,而且全文形成排比,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笑声不断,不时能爆发出会心的哄堂大笑!
这里的“愉快、快乐”并非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也指学生学得快乐、也能创造快乐,并将快乐传播开来,形成全班的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一次讲同音字时,讲了宫廷、家庭、蜻蜓,为加深印象,让大家造句。一同学说:“古代有宫廷,”后面一学生立马接上“现代有家庭”,接着又是“外面有蜻蜓”……这样一来,“廷”的同音字的印象加深了,他们也经常能为自己创造的这种小机灵沾沾自喜,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3.化被动为主动
“寓教于乐”的“乐”除了老师的教,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让学生乐在其中,体现深层次的“乐”。三年级学生仍处于好动阶段、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抓住这个特点,我们也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片段精彩纷呈。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这些词,全部让他们“演”出来。尤其抓住珊瑚的形態和“懒洋洋”、“蠕动”、“威武”等动词,在演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又深化了这些物产的特点,更是在班级制造出一个活泼生动且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
4.化食欲为动力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古话,中华民族自古就重口腹之欲,许多传统节日、风俗都和食物联系在一起,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对各种食物都充满了好奇感,联系他们爱吃、爱争着吃的特点,我把食物和教学联系在了一起。
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正是金秋时节,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如何让他们理解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和好闻的气味呢?我带着一盆各种颜色的水果走进教室,瞬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水果早已司空见惯,但场景变换到教室里来,效果出奇的好。我让他们仔细看这些水果的颜色,每个人拿起水果闻它们的味道,尤其是秋天的橘子,格外刺激唾液的分泌,望着就忍不住吞咽口水,恨不得就咬上一口……而被馋虫刺激的这群小家伙们,在这节课上得格外活泼,让整节课既热闹又生动,也成了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与学生的互动是灵感的喷发与激荡,不停的走在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在我用快乐的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也能不断的给我带来快乐的灵感与快乐的互动,真正是让快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快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可以探索与发掘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何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将是我一直追求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