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此谈些体会和思考。
一、兴趣是开展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了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呢?
1.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 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
初三年级的学生到了中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三年来的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有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龄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 培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
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三、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空间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四、创设创新教育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阜宁县实验初中)
一、兴趣是开展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了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呢?
1.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 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
初三年级的学生到了中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三年来的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有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龄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 培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
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三、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空间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四、创设创新教育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阜宁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