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实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为题眼命制的作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纯粹、单一实物为题目的,如“桥”、“肩膀”、“十字路口”、“旧书”;另一种为结合型的,题目中包含实物,但也有人物、事件或情感,比如“给他(她)撑起一把伞”、“与你为邻”、“回到原点”。下面以两篇佳作为例,谈谈实题虚写的方法。
[例文一]
桥
(1)记忆里有座桥,很破败。它的两端没有坚实洁白的石柱,只是由水泥板连接而成,中间有一条条缝,桥的那端是我渴望的小店。
(2)那时候,我的手始终紧紧握着奶奶,在桥上一蹦一跳,越过那条我有点害怕掉下去的缝隙,奶奶的手暖乎乎的。我常常用手指轻轻挠她的手心。奶奶笑呵呵的,把我的手握得更紧了。
(3)后来,桥终于改修了。平坦的桥面,庄严的石墩和两边矗立着的栏杆,让我挣脱了奶奶的手,独自向前跑。不知何时起,我不再牵她;不知何时起,我减少了去小店的频率;也不知何时起,我忘了看奶奶注视我的身影。我不再孩子似地粘着她,我也不再垂涎那地里半熟的玉米,我不再屁颠屁颠地跟在她身后去牵羊吃草。是啊,我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朋友。是的,我渐渐淡漠了与奶奶的关系。
(4)幸或者不幸,初三下学期时,那座桥,因年久或没有得到正常的维修,已经衰败,要拆毁重造,几根浑圆厚实的木头横在桥原先的地方。从学校回家不走这路,意味着我要多花十五分钟绕路回家。奶奶半犹豫半坚定地说:“你把车放在李老师家里,然后我去桥边接你。”我猛地一抬头,又注视着奶奶熟悉而又陌生的脸,点了点头。
(5)星期六放假,我来到河边,木桩旁两根木头间的空隙并不大,一如最初的那座桥。但“桥下”是深色带绿的河水。一俯视,仿佛立刻置于深渊中,心间升起了那丝熟悉的恐惧感。奶奶站在对岸。她,已近七十,早已没有十几年前那稳健的步伐了,代替的是伛偻的身影。奶奶要走过来,她迈开小小的步子,我毫无停顿地向她喊:“你不要过来。”可能是我的声音吓着了她,她怔了怔,那迟疑的步伐让我心疼。我继而喊道:“我自己过来。”
(6)当双脚踏在两根木头上,我并没有多害怕。流动的河水吸引不了我注视奶奶的目光。快到岸时,奶奶伸出手,我连忙将手伸出去,奶奶一拉我,我便一个踉跄向她扑去,奶奶已经不比我高,我抱着她,我嗅着她身上熟悉的田园的味道。一层薄雾浮在了眼眶。原来这么多年,奶奶的角色一直没有变,一直是我依赖的那个人。
(7)几度沧桑,桥起桥灭,但是我想,桥联系起的我和奶奶的温情,一定不会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
实物型命题作文,是命题人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同学们从实物联想开去——不能就物写物,把视角停留在物的实体上,要注意联系生活,将实的东西虚写——对物进行挖掘、升华,写出真情感及社会人生中的道理,才是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在审题时,同学们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思考,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虚写,使文章更加深刻,尽展神韵,含无尽之味。
拿“桥”这个命题来说,通过实物桥,我们的思维要延伸到与桥相关的情感、故事或联想到桥的比喻义等这些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虚写义,做到由实入虚。如果单写有关于实物桥的故事,文章内容会略显单薄;如果仅从桥的比喻义写起,又给人空的感觉。所以,文章应从实物桥写起,逐渐提升到情感的深化,给人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由实入虚,文章就不仅有血有肉,又有令人为之含咏的深刻与灵动。
例文一中的由实入虚设计得非常好,把实物桥和虚指的情感结合得恰到好处。第一段是对记忆里孩童时实物桥的描写,笔墨精炼而传神。桥破败、简陋,且危险:中间有一条条缝。实物桥如此特点,使得我和奶奶的故事(第二段)永远定格在了脑海深处:我紧紧握着奶奶暖乎乎的手,开心轻松地走过危险的桥。这里对桥的描写和与桥有关的故事都可谓是关于桥的实写,但我们却被其中渗透的暖意融融的情感而感动,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了小作者对奶奶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深的依恋。
作者由对实物桥的描写,以及与桥有关的故事的叙述、描写,很自然而然地升华到虚指的亲情。于是,文章由此开始深刻起来。文章的生动、深刻,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在文章第三段中,桥发生了变化,“平坦的桥面,庄严的石墩和两边矗立着的栏杆”,实物桥由简陋、危险到平坦、安全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奶奶情感的变化:作为一个初中生不再依恋奶奶,与奶奶越来越疏远。第四段波折又起,初三下学期时,那座桥要拆毁重造,只有几根浑圆厚实的木头横在桥原先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奶奶毅然承担起了去桥边接我的任务。日渐疏远、陌生的奶奶又逐渐熟悉起来。文章第五段把桥的危险描写和奶奶年迈却要迈着小步到对岸接我,做对比描写,这里小作者内心汹涌的情感喷薄而出,化作无穷的力量:自己过桥。在我渡过危险的桥后,终于发现,奶奶永远是我依恋的那个人。这时,那种陌生感、疏远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奶奶的情感,回到了孩童时的美好。文章由实到虚,虚写使文章更深刻,非常精妙。
文章最后,作者总结:“桥联系起的我和奶奶的温情,一定不会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这里,小作者进行了情感的升华,把桥的变迁和奶奶的温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桥的变化带来了作者对奶奶情感的变化,然而,当桥变得和从前一样的危险时,小作者强烈地意识到:虽然桥在不断地变,但亲情却是不变的,是永恒的。
小作者在行文时,自始至终都是由桥到情感,由实到虚,自然而恰到好处,使得文章在内容的表达上逐渐深刻起来。总之,在写作中,要注意处理好实物的“实”和情感的“虚”的关系,从而写出既生动形象又意蕴深刻的好文章。
[例文二]
为她撑起一把伞
(1)细密的雨滴似乎织成了一张网,将整个天空都笼住。天暗,雨密下。
(2)我的生活有幸福,有快乐,还有些数不清的忧伤。可是,这次的忧伤却是真真切切地使我感受到了那份刺痛。
(3)妈妈刚刚还飞快地骑着摩托车,此时却突然停了下来。望着手表上的指针快要指向预定的时间,我紧皱眉,不耐烦地冲着她喊道:“你准备干什么啊!快要迟到了呀,快走快走!”妈妈无奈,只好继续赶路,顶着风雨,慢慢向前。
[例文一]
桥
(1)记忆里有座桥,很破败。它的两端没有坚实洁白的石柱,只是由水泥板连接而成,中间有一条条缝,桥的那端是我渴望的小店。
(2)那时候,我的手始终紧紧握着奶奶,在桥上一蹦一跳,越过那条我有点害怕掉下去的缝隙,奶奶的手暖乎乎的。我常常用手指轻轻挠她的手心。奶奶笑呵呵的,把我的手握得更紧了。
(3)后来,桥终于改修了。平坦的桥面,庄严的石墩和两边矗立着的栏杆,让我挣脱了奶奶的手,独自向前跑。不知何时起,我不再牵她;不知何时起,我减少了去小店的频率;也不知何时起,我忘了看奶奶注视我的身影。我不再孩子似地粘着她,我也不再垂涎那地里半熟的玉米,我不再屁颠屁颠地跟在她身后去牵羊吃草。是啊,我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朋友。是的,我渐渐淡漠了与奶奶的关系。
(4)幸或者不幸,初三下学期时,那座桥,因年久或没有得到正常的维修,已经衰败,要拆毁重造,几根浑圆厚实的木头横在桥原先的地方。从学校回家不走这路,意味着我要多花十五分钟绕路回家。奶奶半犹豫半坚定地说:“你把车放在李老师家里,然后我去桥边接你。”我猛地一抬头,又注视着奶奶熟悉而又陌生的脸,点了点头。
(5)星期六放假,我来到河边,木桩旁两根木头间的空隙并不大,一如最初的那座桥。但“桥下”是深色带绿的河水。一俯视,仿佛立刻置于深渊中,心间升起了那丝熟悉的恐惧感。奶奶站在对岸。她,已近七十,早已没有十几年前那稳健的步伐了,代替的是伛偻的身影。奶奶要走过来,她迈开小小的步子,我毫无停顿地向她喊:“你不要过来。”可能是我的声音吓着了她,她怔了怔,那迟疑的步伐让我心疼。我继而喊道:“我自己过来。”
(6)当双脚踏在两根木头上,我并没有多害怕。流动的河水吸引不了我注视奶奶的目光。快到岸时,奶奶伸出手,我连忙将手伸出去,奶奶一拉我,我便一个踉跄向她扑去,奶奶已经不比我高,我抱着她,我嗅着她身上熟悉的田园的味道。一层薄雾浮在了眼眶。原来这么多年,奶奶的角色一直没有变,一直是我依赖的那个人。
(7)几度沧桑,桥起桥灭,但是我想,桥联系起的我和奶奶的温情,一定不会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
实物型命题作文,是命题人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同学们从实物联想开去——不能就物写物,把视角停留在物的实体上,要注意联系生活,将实的东西虚写——对物进行挖掘、升华,写出真情感及社会人生中的道理,才是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在审题时,同学们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思考,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虚写,使文章更加深刻,尽展神韵,含无尽之味。
拿“桥”这个命题来说,通过实物桥,我们的思维要延伸到与桥相关的情感、故事或联想到桥的比喻义等这些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虚写义,做到由实入虚。如果单写有关于实物桥的故事,文章内容会略显单薄;如果仅从桥的比喻义写起,又给人空的感觉。所以,文章应从实物桥写起,逐渐提升到情感的深化,给人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由实入虚,文章就不仅有血有肉,又有令人为之含咏的深刻与灵动。
例文一中的由实入虚设计得非常好,把实物桥和虚指的情感结合得恰到好处。第一段是对记忆里孩童时实物桥的描写,笔墨精炼而传神。桥破败、简陋,且危险:中间有一条条缝。实物桥如此特点,使得我和奶奶的故事(第二段)永远定格在了脑海深处:我紧紧握着奶奶暖乎乎的手,开心轻松地走过危险的桥。这里对桥的描写和与桥有关的故事都可谓是关于桥的实写,但我们却被其中渗透的暖意融融的情感而感动,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了小作者对奶奶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深的依恋。
作者由对实物桥的描写,以及与桥有关的故事的叙述、描写,很自然而然地升华到虚指的亲情。于是,文章由此开始深刻起来。文章的生动、深刻,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在文章第三段中,桥发生了变化,“平坦的桥面,庄严的石墩和两边矗立着的栏杆”,实物桥由简陋、危险到平坦、安全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奶奶情感的变化:作为一个初中生不再依恋奶奶,与奶奶越来越疏远。第四段波折又起,初三下学期时,那座桥要拆毁重造,只有几根浑圆厚实的木头横在桥原先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奶奶毅然承担起了去桥边接我的任务。日渐疏远、陌生的奶奶又逐渐熟悉起来。文章第五段把桥的危险描写和奶奶年迈却要迈着小步到对岸接我,做对比描写,这里小作者内心汹涌的情感喷薄而出,化作无穷的力量:自己过桥。在我渡过危险的桥后,终于发现,奶奶永远是我依恋的那个人。这时,那种陌生感、疏远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奶奶的情感,回到了孩童时的美好。文章由实到虚,虚写使文章更深刻,非常精妙。
文章最后,作者总结:“桥联系起的我和奶奶的温情,一定不会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这里,小作者进行了情感的升华,把桥的变迁和奶奶的温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桥的变化带来了作者对奶奶情感的变化,然而,当桥变得和从前一样的危险时,小作者强烈地意识到:虽然桥在不断地变,但亲情却是不变的,是永恒的。
小作者在行文时,自始至终都是由桥到情感,由实到虚,自然而恰到好处,使得文章在内容的表达上逐渐深刻起来。总之,在写作中,要注意处理好实物的“实”和情感的“虚”的关系,从而写出既生动形象又意蕴深刻的好文章。
[例文二]
为她撑起一把伞
(1)细密的雨滴似乎织成了一张网,将整个天空都笼住。天暗,雨密下。
(2)我的生活有幸福,有快乐,还有些数不清的忧伤。可是,这次的忧伤却是真真切切地使我感受到了那份刺痛。
(3)妈妈刚刚还飞快地骑着摩托车,此时却突然停了下来。望着手表上的指针快要指向预定的时间,我紧皱眉,不耐烦地冲着她喊道:“你准备干什么啊!快要迟到了呀,快走快走!”妈妈无奈,只好继续赶路,顶着风雨,慢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