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验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适时把实验教学带进课堂,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在平常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认识不够,往往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讲解,还应根据内容结构和学生活动经验,努力创设实验教学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过程,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圆的定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拴着一支铅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一端转一周, 那么铅笔在画板上就画出一个圆来.通过这样实验,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在乐趣中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圆面,从而对“圆”有本质的认识:圆是平面上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二、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揭示知识内在规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感知与结论的思维断层.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进行探究,进而发现数学原理.
例如在“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在白纸上画出∠AOB,并作出其角平分线OC, 在OC上任取点P1、P1…,分别度量P1、P2…到两边距离P1M1与 P1H1、P2M2与P2H2…请问:你通过度量得出什么结论?引出猜想?
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践度量,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由于存在主观误差和系统误差,所以可能出现P1M1、P2M2…分别与P1H1、P2H2…相等或接近相等情况.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趋势,大胆作出结论猜想:P1M1=P1H1,P2M2=P2H2…再经过分组讨论,学生进一步导出角平分线性质猜想: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折纸验证猜想、用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证明猜想成立.
学生通过多次实践获取和处理数据信息,大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论证猜想,体味到了在实验中可揭示数学内在规律的乐趣.
三、通过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途经,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
例如,如图三个用硬纸板做成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如图所示,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拼图,通过多次拼图尝试,学生会发现将三个硬纸板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直角梯形,再通过S梯形ABCD=S△BAE+S△BEC+S△CDE,即可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读懂了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对生活化问题背景进行数学化处理,是发展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努力创设一种数学实验的环境,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讲“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和方差”时,可让学生亲自记录本班同学的身高,调查了解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那个数值身高的同学最多、中等身高是多少和整体身高波动情况如何等;讲“三角形中位线”时,可组织学生应用中位线原理去测量学校游泳池、池塘的宽度等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会到实践对巩固知识、获取新知识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罗峰
一、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在平常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认识不够,往往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讲解,还应根据内容结构和学生活动经验,努力创设实验教学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过程,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圆的定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拴着一支铅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一端转一周, 那么铅笔在画板上就画出一个圆来.通过这样实验,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在乐趣中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圆面,从而对“圆”有本质的认识:圆是平面上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二、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揭示知识内在规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感知与结论的思维断层.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进行探究,进而发现数学原理.
例如在“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在白纸上画出∠AOB,并作出其角平分线OC, 在OC上任取点P1、P1…,分别度量P1、P2…到两边距离P1M1与 P1H1、P2M2与P2H2…请问:你通过度量得出什么结论?引出猜想?
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践度量,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由于存在主观误差和系统误差,所以可能出现P1M1、P2M2…分别与P1H1、P2H2…相等或接近相等情况.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趋势,大胆作出结论猜想:P1M1=P1H1,P2M2=P2H2…再经过分组讨论,学生进一步导出角平分线性质猜想: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折纸验证猜想、用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证明猜想成立.
学生通过多次实践获取和处理数据信息,大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论证猜想,体味到了在实验中可揭示数学内在规律的乐趣.
三、通过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途经,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
例如,如图三个用硬纸板做成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如图所示,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拼图,通过多次拼图尝试,学生会发现将三个硬纸板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直角梯形,再通过S梯形ABCD=S△BAE+S△BEC+S△CDE,即可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读懂了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对生活化问题背景进行数学化处理,是发展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努力创设一种数学实验的环境,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讲“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和方差”时,可让学生亲自记录本班同学的身高,调查了解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那个数值身高的同学最多、中等身高是多少和整体身高波动情况如何等;讲“三角形中位线”时,可组织学生应用中位线原理去测量学校游泳池、池塘的宽度等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会到实践对巩固知识、获取新知识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