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以来,利比亚国内政治动荡突然加剧。5月16日,曾在卡扎菲时期任高级军官的军阀哈夫塔尔发起“尊严运动”,以反恐为名向盘踞在利比亚东部班加西的伊斯兰武装发起进攻,造成70人死亡。同时,位于西部的黎波里的利比亚中央政府也一片混乱。5月初,利比亚国民议会经过饱受争议的投票程序,选出了新总理马蒂格,但已宣布辞职的临时总理萨尼质疑选举合法性,拒绝向马蒂格移交权力,出现“一国两总理”。6月5日,利比亚最高法院裁决马蒂格当选无效,后者随后宣布尊重这一裁决,然而今年3月被国民议会解职的前总理扎伊丹又在同一天宣称,根据最高法院的判决,自己仍是利比亚合法总理……
要理解近期利比亚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剧情,就必须回顾卡扎菲政权倒台以来,该国蹒跚乃至几近崩溃的重建进程。当前,利比亚既没有一个受各方拥戴的中央政府,也没有制定出一部宪法,教俗势力、地方武装对国家前途缺乏基本共识。
几近崩溃的重建进程
在2011年初中国完成利比亚大撤侨以及当年10月卡扎菲毙命后,多数国人对利比亚的关注降低,只是偶尔能从该国总理被武装分子绑架之类的新闻中,一窥该国之乱。的确,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局势,几乎可作为亨廷顿那句著名的“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的注解。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11年10月卡扎菲被杀到2012年下半年国民议会选举,利比亚重建进程艰难前行但未全面失控。当时,多数人还能把物资短缺、安全局势恶化,看作是为摆脱卡扎菲40余年独裁统治所必须交的“过渡税”,全国上下弥漫着胜利喜悦和乐观情绪。2012年7月,利比亚举行国民议会选举,民众积极参与,国际舆论也对选举高度评价,称利比亚“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证明西方的干涉是正确的”。
可恰恰是此次选举的若干设计,为利比亚之后的大乱埋下伏笔。首先,国民议会200个议席中,仅有80席为党派席位,其余120席均为独立候选人议席。议会中第一大党、世俗派的“全国力量联盟”在选举中只赢得39席,这就使得议会根本没有一个稳固的多数党团。其次,议会按照西部100席、东部60席和南部40席来分配席位,过于强调地域的多元性,在利比亚东、西、南三分天下的历史背景下,没有着力加强本就不稳的国家认同。
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底到今年2月,利比亚安全和经济形势均加速恶化。议会选举结束后,新政府几经波折终于成立,得到世俗势力支持的扎伊丹政府宣誓就职。此时,利比亚的石油日产量已达130万~140万桶,接近战前水平。但是扎伊丹政府未能抓住机会,先后在三个关键问题上行差踏错。
其一,未能组建强有力的政府军,也没有完成对形形色色倒卡扎菲武装的收编。尽管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土耳其都在帮助利比亚训练新军,但毕竟成军需时。利比亚政府只好先花钱雇佣若干武装维持秩序,然后再慢慢收缴武器、整编政府军。可是不听政府号令、拒绝交枪的反政府武装仍各行其是。另一方面,受雇于政府的武装组织又渐成尾大不掉之势。600多万人的利比亚,居然拥有2000多万支各类枪支和至少60个武装组织。这样一来,利比亚安全形势每况愈下,政府的控局能力明显不足。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利比亚不是民兵为政府效力,而是政府为民兵效力。
其二,在压力下贸然通过《政治隔离法》,规定任何在卡扎菲时期担任过高级官员者都将被免除现职,且十年内不得参政。这个法案的影响之所以恶劣,首先在于它是在亲伊斯兰武装组织的胁迫下通过的,为了裹挟议会通过这一法案,一些武装组织一度封锁外交部和司法部,并冲击其他政府建筑。由于法案涉及的多数前政府高官都是世俗阵营中的头面人物,因此该法案也被认为是亲伊斯兰势力的“阴谋”。其次就是该法案打击面过大,涵盖所有在军队、政府乃至在石油、银行等国有企业中任职的人员,把过多人推到了新政府的对立面。早在1980年就与卡扎菲决裂的马格里夫也被迫辞去国民议会议长职位。
其三,中央政权无力抑制东部地区的分离倾向。在以班加西为中心的东部,武装派别鱼龙混杂、各不相让,安全形势全国最差,2012年9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也是在此被杀。利比亚的主要石油资源也集中在东部,该地也较早出现了要求自治的呼声。2013年中,军阀贾兰德封锁了东部的主要石油港口,导致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骤降,极大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今年3月,扎伊丹正是因为应对东部地区自行出口石油不利,被国民议会解职。
第三阶段是今年2月至今,中央政府和国民议会权威空前弱化,各方势力渐有摊牌之势。今年2月,国民议会的任期正式到期,但仍自行延长任期至年底,引发各方不满。军阀哈夫塔尔声称应解散议会,由他来接手这个国家。随后国民议会不管是将扎伊丹赶下台,还是选举马蒂格为新总理,从程序上来讲都充满争议,议会权威严重受损。5月哈夫塔尔起兵以来,各派武装不时交火,中央政权更是风雨飘摇。
哈夫塔尔:利比亚的塞西?
哈夫塔尔近期强势崛起,成为利比亚国内政局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哈夫塔尔现年65岁,出生于班加西。他曾在卡扎菲时代担任过军队总参谋长,与卡扎菲闹翻后跑到美国隐居了20年,据称还与美国中情局有过合作。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哈夫塔尔回到利比亚,很快就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国民军”。有消息称,这支军队由美国训练,也得到了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军方的支持。哈夫塔尔充分利用民众对安全局势日益不满、民心思定的形势,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类似埃及总统塞西的强人,试图以铁腕恢复国家的稳定。尽管批评者认为,无论反恐还是对抗伊斯兰势力,都不过是哈夫塔尔发动政变的借口。但哈夫塔尔敢对伊斯兰武装下手,又以反恐赢得西方青睐,的确有成为“利比亚塞西”的可能。
最乐观的期待
当前,利比亚国内形势特点大体有二:首先是世俗与宗教势力对立加剧。亲伊斯兰还是亲世俗,已成为利比亚各政治和武装势力“站队”的最主要依据。世俗阵营包括国民议会中的“全国力量联盟”、前卡扎菲政权高官、哈夫塔尔的“国民军”、西部津坦民兵、封锁油港的东部军阀等;伊斯兰阵营更为冗杂,包括相对温和的穆兄会、中部米苏拉塔民兵和被美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的“安萨尔旅”等。伊斯兰势力骂世俗势力为卡扎菲残余,世俗势力则将伊斯兰势力斥之为极端主义者或恐怖分子。
其次是地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利比亚的所谓政府军,其实多数是国防部、内政部和石油保卫部门各自雇佣的民兵或地方武装。这些武装桀骜不驯,隶属内政部的武装甚至还在去年10月绑架了时任总理扎伊丹。同时,军阀、民兵和各激进伊斯兰组织均拥兵自重。目前,哈夫塔尔的“国民军”日益坐大,与在班加西的“安萨尔旅”等武装不时爆发激烈冲突,后者虽是涉恐的伊斯兰组织,但凭借开办诊所和宗教学校,在利比亚东部赢得了众多支持者,也拥有可观的武装力量。至于中部米苏拉塔民兵,则是该国民兵武装中最强的一支,但2013年11月该组织在的黎波里枪杀了42名游行示威的民众,引发众怒,被迫退出首都,但仍与议会中的伊斯兰势力结盟,拥有左右局势的能力。
6月25日,利比亚新一轮议会选举即将举行。联合国希望选举如期举行,并与美国、英国一同倡议利比亚各政治势力代表,能在选举前一周举行对话会议,以和平手段解决分歧。哈夫塔尔尽管多次对国民议会和新选举表达不满,但仍同意在选举期间停战。然而,利比亚人对选举已多少失去了耐心,在今年2月举行的制宪委员会选举中,只有50万人参加投票,不到2012年议会选举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次议会选举能吸引多少选民是未知之数。现在最乐观的期待,就是希望选举能使冲突尽可能停留在政治层面,而非兵戎相见。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要理解近期利比亚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剧情,就必须回顾卡扎菲政权倒台以来,该国蹒跚乃至几近崩溃的重建进程。当前,利比亚既没有一个受各方拥戴的中央政府,也没有制定出一部宪法,教俗势力、地方武装对国家前途缺乏基本共识。
几近崩溃的重建进程
在2011年初中国完成利比亚大撤侨以及当年10月卡扎菲毙命后,多数国人对利比亚的关注降低,只是偶尔能从该国总理被武装分子绑架之类的新闻中,一窥该国之乱。的确,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局势,几乎可作为亨廷顿那句著名的“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的注解。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11年10月卡扎菲被杀到2012年下半年国民议会选举,利比亚重建进程艰难前行但未全面失控。当时,多数人还能把物资短缺、安全局势恶化,看作是为摆脱卡扎菲40余年独裁统治所必须交的“过渡税”,全国上下弥漫着胜利喜悦和乐观情绪。2012年7月,利比亚举行国民议会选举,民众积极参与,国际舆论也对选举高度评价,称利比亚“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证明西方的干涉是正确的”。
可恰恰是此次选举的若干设计,为利比亚之后的大乱埋下伏笔。首先,国民议会200个议席中,仅有80席为党派席位,其余120席均为独立候选人议席。议会中第一大党、世俗派的“全国力量联盟”在选举中只赢得39席,这就使得议会根本没有一个稳固的多数党团。其次,议会按照西部100席、东部60席和南部40席来分配席位,过于强调地域的多元性,在利比亚东、西、南三分天下的历史背景下,没有着力加强本就不稳的国家认同。
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底到今年2月,利比亚安全和经济形势均加速恶化。议会选举结束后,新政府几经波折终于成立,得到世俗势力支持的扎伊丹政府宣誓就职。此时,利比亚的石油日产量已达130万~140万桶,接近战前水平。但是扎伊丹政府未能抓住机会,先后在三个关键问题上行差踏错。
其一,未能组建强有力的政府军,也没有完成对形形色色倒卡扎菲武装的收编。尽管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土耳其都在帮助利比亚训练新军,但毕竟成军需时。利比亚政府只好先花钱雇佣若干武装维持秩序,然后再慢慢收缴武器、整编政府军。可是不听政府号令、拒绝交枪的反政府武装仍各行其是。另一方面,受雇于政府的武装组织又渐成尾大不掉之势。600多万人的利比亚,居然拥有2000多万支各类枪支和至少60个武装组织。这样一来,利比亚安全形势每况愈下,政府的控局能力明显不足。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利比亚不是民兵为政府效力,而是政府为民兵效力。
其二,在压力下贸然通过《政治隔离法》,规定任何在卡扎菲时期担任过高级官员者都将被免除现职,且十年内不得参政。这个法案的影响之所以恶劣,首先在于它是在亲伊斯兰武装组织的胁迫下通过的,为了裹挟议会通过这一法案,一些武装组织一度封锁外交部和司法部,并冲击其他政府建筑。由于法案涉及的多数前政府高官都是世俗阵营中的头面人物,因此该法案也被认为是亲伊斯兰势力的“阴谋”。其次就是该法案打击面过大,涵盖所有在军队、政府乃至在石油、银行等国有企业中任职的人员,把过多人推到了新政府的对立面。早在1980年就与卡扎菲决裂的马格里夫也被迫辞去国民议会议长职位。
其三,中央政权无力抑制东部地区的分离倾向。在以班加西为中心的东部,武装派别鱼龙混杂、各不相让,安全形势全国最差,2012年9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也是在此被杀。利比亚的主要石油资源也集中在东部,该地也较早出现了要求自治的呼声。2013年中,军阀贾兰德封锁了东部的主要石油港口,导致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骤降,极大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今年3月,扎伊丹正是因为应对东部地区自行出口石油不利,被国民议会解职。
第三阶段是今年2月至今,中央政府和国民议会权威空前弱化,各方势力渐有摊牌之势。今年2月,国民议会的任期正式到期,但仍自行延长任期至年底,引发各方不满。军阀哈夫塔尔声称应解散议会,由他来接手这个国家。随后国民议会不管是将扎伊丹赶下台,还是选举马蒂格为新总理,从程序上来讲都充满争议,议会权威严重受损。5月哈夫塔尔起兵以来,各派武装不时交火,中央政权更是风雨飘摇。
哈夫塔尔:利比亚的塞西?
哈夫塔尔近期强势崛起,成为利比亚国内政局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哈夫塔尔现年65岁,出生于班加西。他曾在卡扎菲时代担任过军队总参谋长,与卡扎菲闹翻后跑到美国隐居了20年,据称还与美国中情局有过合作。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哈夫塔尔回到利比亚,很快就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国民军”。有消息称,这支军队由美国训练,也得到了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军方的支持。哈夫塔尔充分利用民众对安全局势日益不满、民心思定的形势,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类似埃及总统塞西的强人,试图以铁腕恢复国家的稳定。尽管批评者认为,无论反恐还是对抗伊斯兰势力,都不过是哈夫塔尔发动政变的借口。但哈夫塔尔敢对伊斯兰武装下手,又以反恐赢得西方青睐,的确有成为“利比亚塞西”的可能。
最乐观的期待
当前,利比亚国内形势特点大体有二:首先是世俗与宗教势力对立加剧。亲伊斯兰还是亲世俗,已成为利比亚各政治和武装势力“站队”的最主要依据。世俗阵营包括国民议会中的“全国力量联盟”、前卡扎菲政权高官、哈夫塔尔的“国民军”、西部津坦民兵、封锁油港的东部军阀等;伊斯兰阵营更为冗杂,包括相对温和的穆兄会、中部米苏拉塔民兵和被美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的“安萨尔旅”等。伊斯兰势力骂世俗势力为卡扎菲残余,世俗势力则将伊斯兰势力斥之为极端主义者或恐怖分子。
其次是地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利比亚的所谓政府军,其实多数是国防部、内政部和石油保卫部门各自雇佣的民兵或地方武装。这些武装桀骜不驯,隶属内政部的武装甚至还在去年10月绑架了时任总理扎伊丹。同时,军阀、民兵和各激进伊斯兰组织均拥兵自重。目前,哈夫塔尔的“国民军”日益坐大,与在班加西的“安萨尔旅”等武装不时爆发激烈冲突,后者虽是涉恐的伊斯兰组织,但凭借开办诊所和宗教学校,在利比亚东部赢得了众多支持者,也拥有可观的武装力量。至于中部米苏拉塔民兵,则是该国民兵武装中最强的一支,但2013年11月该组织在的黎波里枪杀了42名游行示威的民众,引发众怒,被迫退出首都,但仍与议会中的伊斯兰势力结盟,拥有左右局势的能力。
6月25日,利比亚新一轮议会选举即将举行。联合国希望选举如期举行,并与美国、英国一同倡议利比亚各政治势力代表,能在选举前一周举行对话会议,以和平手段解决分歧。哈夫塔尔尽管多次对国民议会和新选举表达不满,但仍同意在选举期间停战。然而,利比亚人对选举已多少失去了耐心,在今年2月举行的制宪委员会选举中,只有50万人参加投票,不到2012年议会选举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次议会选举能吸引多少选民是未知之数。现在最乐观的期待,就是希望选举能使冲突尽可能停留在政治层面,而非兵戎相见。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