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进一步提高驾驶培训效率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培训实践体会,就如何预防驾驶学员产生师源性学习障碍,提出了个人的体会和见解。
关键词:驾驶学习 心理障碍 预防
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将会对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起积极的维持作用。当人处于异常心理状态时(即出现心理障碍时),人体机能就会出现失调现象,将会对人的正确行为起阻碍作用。对于驾驶学员来说,驾驶学习时的心理素质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其培训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不仅会影响驾驶培训的安全风险,也会影响到驾驶学员对驾驶技能的学习效率及技能的巩固。因此,在学员驾驶培训学习中,如何优化和维持其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避免产生学习心理障碍,以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降低培训安全风险,是广大汽车驾驶培训教员共同关心的课题。
一、师源性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在驾驶培训教学中,学员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过度紧张、亢奋、过度焦虑、消极归因、自卑等异常心理。导致学员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生源性的,也有师源性的。生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学员自身认识心理偏差而引发的异常学习心理;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员的教育行为不当所导致学员产生的异常学习心理。根据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培训中,教员对学员学习心理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教员的教育行为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员的学习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二、师源性学习心理障碍的预防
1.树立为学而教、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
教员应依据培训内容、学员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的不同,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和满足学员培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学员出现焦虑心理,促进学员“乐学”,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减小学员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概率。
2.采用“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培训模式
教员在培训中,应科学文明施教,善于为学员理性讲解分析驾驶原理,正确示范操作技能,及时帮助学员诊断和纠正在技能训练中出现的失当操作,有效促进学员技能进步,增强学员的学习成就感,避免学员产生自卑心理,提升学习自信,并在培训指导中注重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主动加强与学员的情感沟通,及时依据学员学习反馈及心理反应调整培训进度和策略,避免学员产生消极归因心理,有效激发学员学习能动性,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3.应重视过程评价,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
教员在带训过程中,应及时对每个学员的技能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以帮助学员改进、提高操作技能,避免学员因学习问题累积而产生焦虑、失望、自卑情结。对学员评价应注重学员自尊心理需求的满足,肯定其进步时,应“及时、鲜明”,评点其不足时,应以鼓励为主导,多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员客观认识自我技能状况,也利于呵护其自尊。
4.加强行车安全意识教育
教员在传授驾驶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日常行车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于培训教学的全过程,经常性地通过案例教学强调安全行车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联系学员训练中出现的不当、盲目、冒险等违规行为,并进行安全后果剖析,以增强学员对加强安全意识紧迫性的认识,强化自我责任意识,有效抑制亢奋心理和冒险行为的产生。
5.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干预
教员在日常的带训中应注重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根据各阶段培训目标要求,采取学员技能竞赛、阶段测试、其他教员对学员进行测试等形式,有意识地开展学员心理素质训练。通过“以赛促学”、“评价促学”等载体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员良好的驾驶心理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学员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促进学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升。一旦教员发现学员有学习心理异常反应时,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确保培训效度。
三、总结
学员在驾驶培训中的学习心理素质状况,关系到学员的技能培养效率,关系到培训的安全风险,更关系到学员驾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成熟。因此,在驾驶培训实践中,开展对学员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是驾驶培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驾驶培训单位进行培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如何强化驾驶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是现代驾驶培训行业共同关注的现实课题,值得广大同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驾驶学习 心理障碍 预防
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将会对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起积极的维持作用。当人处于异常心理状态时(即出现心理障碍时),人体机能就会出现失调现象,将会对人的正确行为起阻碍作用。对于驾驶学员来说,驾驶学习时的心理素质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其培训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不仅会影响驾驶培训的安全风险,也会影响到驾驶学员对驾驶技能的学习效率及技能的巩固。因此,在学员驾驶培训学习中,如何优化和维持其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避免产生学习心理障碍,以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降低培训安全风险,是广大汽车驾驶培训教员共同关心的课题。
一、师源性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在驾驶培训教学中,学员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过度紧张、亢奋、过度焦虑、消极归因、自卑等异常心理。导致学员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生源性的,也有师源性的。生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学员自身认识心理偏差而引发的异常学习心理;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员的教育行为不当所导致学员产生的异常学习心理。根据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培训中,教员对学员学习心理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教员的教育行为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员的学习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二、师源性学习心理障碍的预防
1.树立为学而教、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
教员应依据培训内容、学员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的不同,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和满足学员培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学员出现焦虑心理,促进学员“乐学”,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减小学员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概率。
2.采用“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培训模式
教员在培训中,应科学文明施教,善于为学员理性讲解分析驾驶原理,正确示范操作技能,及时帮助学员诊断和纠正在技能训练中出现的失当操作,有效促进学员技能进步,增强学员的学习成就感,避免学员产生自卑心理,提升学习自信,并在培训指导中注重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主动加强与学员的情感沟通,及时依据学员学习反馈及心理反应调整培训进度和策略,避免学员产生消极归因心理,有效激发学员学习能动性,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3.应重视过程评价,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
教员在带训过程中,应及时对每个学员的技能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以帮助学员改进、提高操作技能,避免学员因学习问题累积而产生焦虑、失望、自卑情结。对学员评价应注重学员自尊心理需求的满足,肯定其进步时,应“及时、鲜明”,评点其不足时,应以鼓励为主导,多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员客观认识自我技能状况,也利于呵护其自尊。
4.加强行车安全意识教育
教员在传授驾驶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日常行车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于培训教学的全过程,经常性地通过案例教学强调安全行车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联系学员训练中出现的不当、盲目、冒险等违规行为,并进行安全后果剖析,以增强学员对加强安全意识紧迫性的认识,强化自我责任意识,有效抑制亢奋心理和冒险行为的产生。
5.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干预
教员在日常的带训中应注重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根据各阶段培训目标要求,采取学员技能竞赛、阶段测试、其他教员对学员进行测试等形式,有意识地开展学员心理素质训练。通过“以赛促学”、“评价促学”等载体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员良好的驾驶心理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学员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促进学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升。一旦教员发现学员有学习心理异常反应时,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确保培训效度。
三、总结
学员在驾驶培训中的学习心理素质状况,关系到学员的技能培养效率,关系到培训的安全风险,更关系到学员驾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成熟。因此,在驾驶培训实践中,开展对学员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是驾驶培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驾驶培训单位进行培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如何强化驾驶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是现代驾驶培训行业共同关注的现实课题,值得广大同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