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戏剧教育方向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戏剧教育要紧密结合当代环境背景,在校大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内心表达枯燥,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高校教师要严格遵守学院派教学准则,坚持守正创新科学育人方法,开发学生创作潜质,端正戏剧教育的方向。
  [关    键   词]  戏剧教育;表演素质;学院派;控制论
  [中图分类号]  J8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28-02
   当代戏剧表演专业教学环境比较复杂,生源几乎都是没有社会经验与生活实践的普通高中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多来自各个演艺经纪公司,他们选择演员不是以专业成绩作为参考,而是以流量、粉丝群作为有没有发展前景的标准,这样的艺术生态环境对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
   艺术院校不仅承载着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担负着对当代社会文化走向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越是环境复杂越要求作为学生领路人的教师不能马虎,应保持清醒的专业认知,在基础教学工作中改变自己的教法,适应时代的高速发展,把教书育人与社会需求有机合理地融合,对教学有更深远的设计与思考,只有进行高、中、低层面的不同布局,对远景展望与近景实践无缝衔接才能更好地坚守教学与创作的阵地。
   高校教师在表演基础教学中要严格遵守“学院派”教学的优良传统,以人物形象塑造作为第一教学要义,以新鲜、丰富、生动的创作技法作为表演教学的大众审美手段,使之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专业表演教师应该明白近几十年的表演艺术走势,科学判断艺术发展的阶段,总结创作规律,提高教学的敏感度,正确把握当代的表演进程,适应当下的创作环境,为今后教学把好坚定的艺术走向。
   一、当代戏剧舞台表演多元素视觉造型表达的手段
   (一)先锋实验话剧表演审美呈现的前世
   近二十几年戏剧在导演创作手法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信息、多表现手段的“三多”特性,这种大信息量的表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可视性,加强了舞台与观众的互动,这样的创作手法尤以先锋实验话剧导演孟京辉为典型代表。1999年他导演的作品《恋爱的犀牛》就具有这种典型的“三多”性,在语言表现手段上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天津方言、英日法德意等语系只要是能够想到的语言全部都被悉数搬上舞台。另外,现场乐队的即兴演唱极大地丰富加强了观众的视听愉悦,导演在人物关系表现手段上更是层出不穷,将现实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也搬上舞台,让人眼花缭乱,所以观众在戏剧舞台上看见了演员跳绳、理发以及模仿低俗电影片断的情节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的舞台呈现形式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名观众都对导演表现手法有自己的理解,都认为是自己看懂了导演,有些观众甚至针对导演手法产生争论,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极大地宣传了话剧,所以在20世纪末的夏天,“犀牛”横空出世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从此之后先锋实验话剧进入了高速快行道,二十几年的发展奠定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所以说《恋爱的犀牛》是先锋话剧的一个划时代的代表。
   (二)当代“学院派”表演与“先锋实验”话剧的区别
   学院派的表演教学能不能走这种“三多”的模式,表演教学形式怎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表演人才的需求,表演专业学生怎样找到自己的坐标,这是一个深深地困扰着表演教师的问题。
   受历史影响,中国大陆表演教学的模式还是受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响最大,一些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教师们还是沿袭了斯氏体系的主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加快,文化发展也踏上了高速的列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状态又一次在蓬勃发展,一些艺术作品有了更多呈现手段,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先锋、探索、试验”等等一些新鲜的表现手段也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大众审美的视野中。
   学院里的学生是最快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这其中更不乏对“先锋话剧”的狂热追随者,从近几年的表演教学课堂上愈发感觉得到,一些学生盲目地崇拜表演的形式感,追求表演过程中的快感,过度渲染表演的冲击力而忽略了表演的最终目的——塑造性格鲜明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多去了解感受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定也要给他们灌输正确而厚重的戏剧表演观,所谓“学院派”教学一定是严格遵守科学发展的教学思路模式前行的,在广义大的方向上它应该是宽广地包容各个学科门类,在微小的细节上它更应该是缜密和准确的,这是表演基础教学的一道防波堤,不能任由洪水的倒灌。“先锋话剧”只是戏剧舞台上一朵鲜花,并不能代表整個戏剧舞台盛开。
   二、当代高校表演教学呈现形式的多样包容性
   (一)经典戏剧作品仍是表演教学的主流表现手段
   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追求至高境界的人追求的是“正道”,而非一技之长。中国的古人一直强调“正道”与“外道”的区别。强调学经典不是因为经典会给我们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经典会给我们“正道”的思维。
   经典会指引我们去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经过时间的沉淀,还能够在舞台上历久弥新一定是经典作品,经典代表大众心声,直抒百姓情怀,最具时代表意精髓体现。在表演教学各个阶段都有学习经典的惯例,经典可以指引学生按照正常的轨迹去寻找体验,发现创作表演的规律,科学合理地生发艺术创作手段。    能否抓住人类命运的精神大动脉又符合中国现当代的大众审美元素,是我们在表演教学中选择经典戏剧学习过程中应一直遵循的美学原则。
   (二)“稳中求变”应始终贯穿每个教学阶段的创作之中
   做学问一定要学会“喜新而不厌旧”,“喜新”这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是“新”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旧”中来。孔子说过,做学问的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是罔然,光学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不一定有学问。所以学了还要思,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进行碰撞、接触达到最终的融合,因此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即思即学,即学即思。
   在思变中还有一个误区是“为创新而创新”,认为凡事都要新奇特,“不惊艳毋宁死”,这样的思想又陷入了另外一种误区,最終的结果往往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花花绿绿情绪一片,最后作品的呈现却不知所云。
   表演教学的呈现手段怎样变,要变成一个什么模样要随时随地根据每一个教学集体的特质,不能盲目跟风,不能不经过仔细思量就人云亦云,这是考验每一个专业领导者智慧的时刻。只有高度明晰艺术方向,掌握现代文化精神,系统了解专业特色,熟知创作者(演员)自身条件等元素具备完善之后才可升华改变。
   (三)抓住演员的独特气质魅力,最大程度升华与放大
   当代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热情大方、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很快,不足的地方是对事物的思考单一,生活阅历简单,抗挫折能力有限。怎样发扬优点,回避他们的不足摆在了教学最重要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给学生最大的创作空间,不能“画地为牢”。在创作的初期主要还是以鼓励为主,只要是学生能想到的表现手段全都可以表现出来,没有对错,只有好与更好的区别,熟悉掌握现代学生的成长特色,细细体会发现学生中下意识流出的独特艺术感受力与人物魅力。
   通过对学生独特的气质与魅力的了解释放,更好地把人物与演员自身融合,为演员奠定深厚与坚实的人物基础,避免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纯粹表现,也让学生懂得了塑造人物是怎样从剧本中的文字走向舞台的立体行动,为之后学生毕业后走向更大的舞台打下基础。
   (四)狠抓生活本质,向生活索要新鲜果实
   演员最终的舞台呈现是自身对生活的理解与感触,没有理解就没有表现。生活是源泉,源泉干涸,就不会有涓涓细流,也不会汇聚成河流,所有的创作基础就是生活。在大学生活的几年中,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黄金时期。在表演专业的初期,曾有过“观察生活练习”阶段,很多学生只是把这种训练当作一个阶段式的学习,阶段结束之后就不再留意生活,所以在大学的整个阶段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观察——走进深刻的体验生活,最终还要把生活体验与感受在舞台上释放流露出来,最终达到完整深刻地刻画生活的功效。
   (五)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夸张不炫耀,表现张驰自有道
   演出不同于生活,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呈现形式。演出与生活有本质的区别,生活不需要表现,但演出需要特定的表现形式。演员呈现了表现的任务,他(她)们要按照剧本去完成舞台任务,去诠释剧作家的思想阐述,如果表现不够,就不能达到编剧导演的要求。表演专业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不同,在表现上也有不同的呈现,或多或少都与真正的人物有差距,这就要求演员去释放自己的情感,夸张放大自己的表现力。我们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是以此为基础,使学生逐渐找到接近人物的方法,把学生调整为一种创作状态,最终达到表演的下意识。
   在表演中塑造人物并不是无畏地释放与夸张放大,坚决不能在舞台上“撒狗血”。它应是一种沿袭人物的经脉血络的生发,不脱离创作规律的科学呈现。它有自己的人物根基,有稳定的思想情感,是一种高级的表演。
   在表演创作中也需要“度”,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是“控制”,是对情感呈现度的把握。一段好的表演,是最佳的情感与释放的结合,多一分就向外溢出,少一分则达不到观众的触点,所以张弛有道、惟妙惟肖,最终达到恰到好处才是最优秀的创作。演员要懂得控制自己在舞台内外部造型上的表现,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手段与演出节奏。
   戏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既要保持传统汲取精华,又要开拓进取,不断发展,为此奋斗,别无选择!
  编辑 司 楠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为促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适合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设的特色与成效以及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 键 詞] 康复评定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摘 要]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诗词教学日趋增多,并取得明显成效。分析现行教学策略,发现重内容解释轻精神阐发,为达到传承目的失掉语文性,教学内容扁平化,传统文化未能融入具体实践中。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中心,两点结合,文行并重”,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文学的两个功能即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结合,寓教育于审美之中;注重转化古诗词中的精神内涵于行动,在践行中外化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而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点之一。西藏自治区中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显现出一些不协调,尤其是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剖析西藏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现状,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课程衔接、内容衔接、标准衔接、教材衔接等相关要素,为西藏自治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顺利开展提供
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同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了培育和践
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落实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需要.从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出发,以“情绪”一节的课程设计为
[摘 要] 目的:探索并实践故事情境教学法在母婴护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对照组,3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母婴护理教学,实验组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以育人为目标,根据故事的五元素(开始、矛盾冲突、发展、结局、启示)改编病例材料,并将相关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故事中,设计教学实施路径,包括设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
在党史学习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择取党史上有故事情节的素材并进行故事情节化的加工处理,充分运用故事化独有的叙事特点,在中学生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且十分有效.对故
通过观摩“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课的展示,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理念,在单元整体视角下从“目标”“过程”“表现”“文化”“课件”等方面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中,专业课教学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与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基于高职药物化学课程特点,从提高教师思政素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药学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药物化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