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t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能够保持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 胡适
  (摘选自《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难以适应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让我们的青年人成长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今后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全体
《中国教师》:刘老师,经常有学生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假期夏令营变成了补课“集中营”,让他们好好的假期都毁了。作为早期夏令营主办单位的工作者,据您了解,现在遍地开花的各式夏令营存在什么问题,还能不能达到夏令营举办的初衷?  刘胡权:夏令营活动在我国兴起的时间短。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受经
数学练习课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课型之一,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中关于练习课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特点,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以习惯性思维考量新教材,对新教材的“创造性空间”无所适从,教材的二度开发能力差,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存在缺陷,练习课的价值得不到很好地体现。要解决这个
走进广东省惠东县平山中学的校门,迎面是一尊两米多高的橙黄色的整体天然艺术石,它巍然矗立,俨然就是一座百年大计的镇业之宝。石的正面镌刻着一行鲜红的大字——把美带向世界!王心校长说:“它意味着,要让从平山中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美的载体、美的化身,要让平山中学的学生把美带向世界!”这也正体现了他独创的“美的教育”新理念。  “德育先行,美在其中”是王心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
《桂花雨》(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真挚动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旧宅院子里桂花树的喜爱之情,也常常引起作者琦君对童年时代甜甜的回忆。如今,作者与母亲离家多年,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怎会不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呢?在备课《桂花雨》这一课时,我想到了温总理在美国访问演讲时曾饱含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  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她也许无法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累积出具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却可以打下稳固而扎实的历史根基,为未来的快速发展铺就一条通向辉煌的“高速路”。  目睹了青云学府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果,即使结束了对她的采访,我们依然还会被她的大气、朴实、包容、奋进、求知的精神与气魄所感染。这也不免让笔者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所新建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猛。  取长补短,另
编者按:   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正在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须转型。然而,虽然“科研风”盛行,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却随处可见,学校里一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研大业”,忙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另外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因此,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模式,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极为必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
一年来,笔者以北师大为中心进行新中国教育学口述史访谈,讲述者常言:“陈友松教授乃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几个字本属平常,可是,若置于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它们又意义非常。甚至可以说,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人的崇高褒奖。回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包括陈友松教授在内的那一代知识精英,基本上生于晚清、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抗战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之中,在经历了新中国前二三十年的政治磨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