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任务型教学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发展,于九十年代渐趋成熟。在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方面都有着成熟可靠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强调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教师要设计不同的任务来促进人的发展,把语言运用理念通过任务活动带到教学课堂上来。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与语言学习的参与程度有密切联系,所以要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语言活动中积极主动的交流,更加关注语言意义,用自己已掌握的或正在学习的语言知识或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习得第二语言。
我们正处于21世纪新课程背景下的特定时代,《英语课程标准》在其教学理念中,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任务型教学”,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在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Tasked-Based Instruction)是上世纪80年代起外语教学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著名语言学家Herbert A.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语言是用来做事的)。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尝试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即“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learning by doing)。根据众多语言教育家(Nunan 1989; Littlewood 1992; Willis 1996; Skehan 1998)的观点,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强调采用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其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能根据自己对语言学习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能力设计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是助学者(facilitator)、任务的组织者(organizer)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monitor),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中担当学生的“伙伴”(partner)。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完成任务的组织者、监督者的转变,也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满堂灌”的形式,而成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助手,由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三分之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从而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是很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Skehan(1998)对任务界面的分析,将任务的復杂度分为三个主界面,即“语码复杂度界面”(Code complexity)、“认知复杂度界面”(Cognitive complexity)和“交际压力界面”(Communicative stress)。“语码复杂度界面”即语言界面,包括语言复杂性和变体、词汇密度和变体、冗余性和密度。“认知复杂度界面”即思维界面,包括认知熟悉度(对主题、篇章、任务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处理(信息的种类、结构、清晰度)。“交际压力界面”即活动条件界面,包括时间的现状、陈述的速度、参与的人数、篇章的长短、回应的防守、控制交际的计划。根据Skehan(1998)对任务界面的理论分析,“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活动(while-task)和任务后活动(post-task)。任务出现可以是多层次的,如有主任务、任务、子任务,还可以有扩展性任务。在任务链中前一个任务的成功是完成后续任务的前提,通过一环套一环的任务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运用语言知识,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链接,达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因此要成功地运用《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开展教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任务设计能力。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建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的需要选择其感兴趣的和实用的话题,挖掘教材内涵,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效调控语言学习中各种相对因素的平衡关系,如口头与笔头语言形式、语言输入与输出、准确与流利等关系。及时调整任务的设计及进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应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设计任务中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进步。
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当代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面对理想境界的功利与错位,面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与无奈,面对虚拟世界的纷乱与失范,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内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我们教师首先要“重铸学魂”,教师有了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谈得上播种精神。其次是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真正能于时俱进,使知识之树常绿。还要大胆探索及尝试,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
我们正处于21世纪新课程背景下的特定时代,《英语课程标准》在其教学理念中,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任务型教学”,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任务活动的设计在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Tasked-Based Instruction)是上世纪80年代起外语教学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著名语言学家Herbert A.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语言是用来做事的)。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尝试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即“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learning by doing)。根据众多语言教育家(Nunan 1989; Littlewood 1992; Willis 1996; Skehan 1998)的观点,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强调采用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其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能根据自己对语言学习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能力设计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是助学者(facilitator)、任务的组织者(organizer)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monitor),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中担当学生的“伙伴”(partner)。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完成任务的组织者、监督者的转变,也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满堂灌”的形式,而成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助手,由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三分之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从而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是很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Skehan(1998)对任务界面的分析,将任务的復杂度分为三个主界面,即“语码复杂度界面”(Code complexity)、“认知复杂度界面”(Cognitive complexity)和“交际压力界面”(Communicative stress)。“语码复杂度界面”即语言界面,包括语言复杂性和变体、词汇密度和变体、冗余性和密度。“认知复杂度界面”即思维界面,包括认知熟悉度(对主题、篇章、任务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处理(信息的种类、结构、清晰度)。“交际压力界面”即活动条件界面,包括时间的现状、陈述的速度、参与的人数、篇章的长短、回应的防守、控制交际的计划。根据Skehan(1998)对任务界面的理论分析,“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活动(while-task)和任务后活动(post-task)。任务出现可以是多层次的,如有主任务、任务、子任务,还可以有扩展性任务。在任务链中前一个任务的成功是完成后续任务的前提,通过一环套一环的任务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运用语言知识,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链接,达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因此要成功地运用《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开展教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任务设计能力。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建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的需要选择其感兴趣的和实用的话题,挖掘教材内涵,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效调控语言学习中各种相对因素的平衡关系,如口头与笔头语言形式、语言输入与输出、准确与流利等关系。及时调整任务的设计及进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应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设计任务中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进步。
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当代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面对理想境界的功利与错位,面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与无奈,面对虚拟世界的纷乱与失范,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内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我们教师首先要“重铸学魂”,教师有了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谈得上播种精神。其次是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真正能于时俱进,使知识之树常绿。还要大胆探索及尝试,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