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ICE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前几年而言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具体教育的过程当中却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到位
  一些人认为,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巨大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某种环境改变使自己觉得不能够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入校后发现,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产生恐惧感与失落感,从而影响学习。由于教师认识的失误,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被忽略了,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处于这么幸福的年代,不为吃穿发愁,不为生存担忧,多么的幸福,不会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在的学生确实不用为自己的物质需求发愁,但是他们却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的时代。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家长看来,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对的,因此,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愧疚,而对于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则关注得比较少。
  二、过度的关注优秀学生,忽视“弱势”学生
  在一个班集体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所有学生当中有较高的威信,可以左右班内的舆论,学习成绩也好,深得教师与同学的赏识,所以在评选先进时他们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对象。而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在班内默默无闻,可以被其他学生驱使,对于班级内的所有活动他们都置身事外,评选先进从来与他们无缘,而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也比较少,他们在这个班级内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以这种姿态在班内出现,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同样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格外关注,用教师博大的胸怀与真挚的爱去教化他们,而不能视而不见。对于他们身上所映射出的闪光点,我们应当用放大镜去看,对于他们的进步更应当及时地进行肯定,并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提出分层次的要求。或许,在教师悉心的帮助下,他们就能扬起希望的风帆。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类学生,有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但他们并不缺少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只是觉得好玩罢了;有的喜欢在课堂上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有的则喜欢做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如在同学面前乱跑乱跳、亲亲书上的小朋友,诸如此类的行为。有的教师将这类学生的表现归结为学生的品质问题,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则不难发现,他们在平常很少被人关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罢了。如果我们将他们的表现认定为品质问题,对他们的转化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四、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性格问题
  在一个班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做什么事总是畏首畏尾,也不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上课让他们单独回答问题时,总是面红耳赤,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许多教师将这类学生归结为性格内向生,其实不然。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关注个人内心,不乐衷于参加各种聚会。由于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身处人群中时,他们会格外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使得他们在人多的场合会有些小烦躁。内向的人在处理他们的情绪、思考和观察时都是默默在心理完成,外人觉察不到。他们也可以是很会社交的人,但不如外向的人那么易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内心;他们相对有些孤僻,不是很开朗;他们在应对某种情况之前都需要自己思量一会儿;他们都爱自己琢磨,然后得出某个想法。这些特征与前面所赘述的表现是不同的,前面所说的学生的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或许是由于他(她)们在某些时候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受了伤害,因而在心里留下了伤痕,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选择了逃避的方式。
  五、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好多学校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多都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认为这样做可以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年级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受年龄与知识面的束缚,他们当中的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不能理解,那么这样的讲座就是无效的。另一方面,由于年级跨度大,教师在准备材料时也不可能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也会使讲座大打折扣。
  六、教育学生爱“揭短”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采取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喜欢“刺激”学生,只要学生一犯错,就爱将学生犯的错全部抖出来,以求说服学生。这样反而使学生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每天都生怕教师来找他“算总账”,新伤未好,又添旧痛。这样的教育只会伤害学生,而不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任何有益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却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对这些误区认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伤害到学生。教师唯有多一分细心,多一分努力,多一分耐心,多一份爱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其他文献
个性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包括激情、心境、信心等心理状态。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组合不同,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出一个个不同的“我”。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出“我”,表现“我”:写“我见”、“ 我闻”、“ 我想”、“ 我感”、“
建筑企业利用工程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取得项目收入在作为营业税纳税人的情况下风险往往被企业忽视,但从2016年5月建筑企业全面实行营改增后,这种行为的认定、纳税以及法律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本次“我快乐,我习作”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写话的第一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在低年级实施教学中,我们探究出的经验是:  一、 媒体资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平台  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刚开始是兴致勃勃地唱着歌,可一到高音或低音部分就只对口型不发声了,或者在弹奏器乐、排练舞蹈到高潮时就戛然而止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因学生的天赋、基础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出现了心理上的阻抗现象。  一、阻抗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阻抗,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上讲,本质上是当事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财会[2006]3号文《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该准则自颁布和实施以来,对于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认和计量一直是争议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对一般借款累计资产支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贫困生人数日益增多,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董英山(1976- ),男,河南泌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