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个既老又新的概念。说老,是因为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就提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说新,是因为对语感教学的忽略已经颇有些年头,现在又由新一辈语文教育家重新提出并予以强调。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5年,深深感受到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多途径,我通过自身的积累做了一些尝试。
一、表情朗读增强语感
这种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投入了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感就能增强。比如《第一场雪》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像“银条儿”“雪球儿”等,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玩味,才能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也就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
二、比较、揣摩用词,训练语感
朗读,伴随着思考;揣摩,专注于思考。语言有味,有意味,有情味,有韵味,通过朗读可以出味,通过揣摩更可见味。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可以让学生去比较,如果改成“过”“满”“入”这些字好吗?然后揣摩每个词的韵味,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得出“绿”字在诗里更有意境。等学生学会了这样去比较、揣摩词语,并养成习惯,语感也随之形成了。
三、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说,博览是积累语汇和熟悉语言的有效方式。用语言文字记载的东西,有各种文化、语体和语言风格。因此,学生语感的培养只靠教材上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博览群书,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语感的训练范围。
四、积淀语文知识,深化语感
语感的习得主要靠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语言实践。但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讲解,要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滴渗透,才能更好地深化语感。所以强调语感训练,绝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要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表现。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积淀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扎扎实实地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进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表情朗读增强语感
这种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投入了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感就能增强。比如《第一场雪》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像“银条儿”“雪球儿”等,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玩味,才能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也就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
二、比较、揣摩用词,训练语感
朗读,伴随着思考;揣摩,专注于思考。语言有味,有意味,有情味,有韵味,通过朗读可以出味,通过揣摩更可见味。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可以让学生去比较,如果改成“过”“满”“入”这些字好吗?然后揣摩每个词的韵味,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得出“绿”字在诗里更有意境。等学生学会了这样去比较、揣摩词语,并养成习惯,语感也随之形成了。
三、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说,博览是积累语汇和熟悉语言的有效方式。用语言文字记载的东西,有各种文化、语体和语言风格。因此,学生语感的培养只靠教材上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博览群书,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语感的训练范围。
四、积淀语文知识,深化语感
语感的习得主要靠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语言实践。但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讲解,要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滴渗透,才能更好地深化语感。所以强调语感训练,绝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要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表现。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积淀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扎扎实实地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进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