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少、生活好”,一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些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或者是第二胎的男孩子们,更是集众多家人宠爱于一身。家长们生怕委屈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给什么,一味的迁就。然而对孩子来讲,生活不能让他们永远停留在爱的温室中,总会有一天,他们都要走出去沥淋风雨。幼儿园,是他们走出家庭后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然而很多在家庭中高高在上的孩子,表现的却不尽如人意:或恐惧、或哭闹、或自私、或不合群,甚至为独占某件玩具大打出手……作为幼教工作者,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我一生其余岁月获得的,都不及五岁前获得的百分之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积极的方向发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聲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爱抚,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在墙壁上涂画或玻璃窗上粘贴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给孩子在视觉上与愉悦的享受。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二、寓心理健康于一日活动之中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 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磨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编织、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等活动,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合作、合群的快乐与温暖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实际生活中,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可是数概念在他那里简直是无;有的孩子总爱告状、打小报告……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愿天下父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我一生其余岁月获得的,都不及五岁前获得的百分之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积极的方向发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聲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爱抚,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在墙壁上涂画或玻璃窗上粘贴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给孩子在视觉上与愉悦的享受。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二、寓心理健康于一日活动之中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 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磨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编织、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等活动,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合作、合群的快乐与温暖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实际生活中,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可是数概念在他那里简直是无;有的孩子总爱告状、打小报告……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愿天下父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