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在初中基本上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课后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从而构建信息技术课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构建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58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断探究与尝试,努力提高综合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都有进步或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上完一节课,更强调要上好一节课。信息技术课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初中学校基本上每周每个班只开一节课,那么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高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构建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做课前准备或是不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不能把一节课开展得有效,课堂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不会很高。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节课受欢迎、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必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前提,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1.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素材准备
信息技术课堂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经常需要使用到电脑,学生电脑由于使用较多,再加上学生使用时有些不好的习惯,因此普遍折旧比较快,容易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前一节课还能正常使用的电脑,这节课可能就开不了机了,如果出现电脑故障,就会导致一些学生课堂上没有电脑可用,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前对电脑进行检查和准备就非常必要,因此我上课前都会早一点去学生微机教室,通过教师控制软件把学生的电脑全部开机。遇到开不了机的电脑,我会把备用电脑换上,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个人都能有好的电脑可以使用,如果教学中学生需要使用网络,我也会提前把网络准备好,尽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课常常需要进行素材的准备,素材准备充不充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把素材准备好了,那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进行《数据筛选》课时需要使用电子表格,我会针对授课班级的不同,提前准备所要上课班学生的体检电子表,让学生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因为提供的是本班的真实数据,学生的兴趣往往都很高,而如果随便拿一个表格来让他们操作,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2.有效的学生情况掌握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课前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设计和进行教学。课前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水平到了什么程度,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程度,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整体情况。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更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任务,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避免操作水平差的学生完成不了任务,也避免了操作水平好的学生对任务兴趣不高的现象。
3.有效的教学内容准备
教学内容是教师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其他课堂上需要用到的资料,教学内容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对材料内容生搬硬套,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基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新知识,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课所包含的知识广泛性,让学生明白他们能从课堂上学到许多东西而且自己课后能用在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探究欲。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要采用理论与上机结合的教学法,在设置上机操作时,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比如上《计算机的硬件》时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游戏学习鼠标的运用,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来学习对键盘的运用,还可开展小组操作比赛,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二、 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经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那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情境过程要以激活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来精心设计。
例如在进行制作电子杂志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了的“电子杂志”,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都很漂亮,学生看后很喜欢,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就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小组探究制作。这样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操作力等,制作出很精美的作品。
这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教学有效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三、有效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课堂上会有许多的实践操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任务驱动法”是根据信息技术课操作任务多的特点出现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认知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什么都替学生代办,设置一些让他们努力“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前精心准备好的一份声像并茂的演示文稿,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再让学生带着“如何插入声音”“如何配上电影片段”“如何让幻灯片动起来”等任务仔细阅读准备好的网络教材。此时,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完成一份图文并茂而且还会动的作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有效的反思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是反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所布置任务的情况,及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或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反馈。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分,也可以是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在课堂上可以留出一定时间展示学生作品,在这个展示的阶段,不仅教师参与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可以评价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评价自己的作品。通过评价的过程,既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又能对他人和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也能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通过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探究性,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要想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教师还要重视自己的课后反思,要把反思教学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有效的反思教学对有效教学起着促进作用。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合适的调整和修改。反思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教师回顾和研究自己已完成的教学活动,通过回顾、审视、批判和创造来提高以后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通过总结自己的不足、采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反馈及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保证和完善以后的教学效率;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意反思和总结,并有行为跟进,或以教后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让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准备等一系列与所上课有关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每节课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达到熟练地掌控课堂,并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更全面的发展,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在效果、效率、效用与效益,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更好展示自己的舞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还要不断探究、学习别人已有的经验,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符合我校特点的有效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吕炳君,何兰芝编.有效教学,和谐课堂[N].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5).
(责任编辑黄晓)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构建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58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断探究与尝试,努力提高综合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都有进步或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上完一节课,更强调要上好一节课。信息技术课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初中学校基本上每周每个班只开一节课,那么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高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构建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做课前准备或是不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不能把一节课开展得有效,课堂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不会很高。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节课受欢迎、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必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前提,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1.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素材准备
信息技术课堂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经常需要使用到电脑,学生电脑由于使用较多,再加上学生使用时有些不好的习惯,因此普遍折旧比较快,容易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前一节课还能正常使用的电脑,这节课可能就开不了机了,如果出现电脑故障,就会导致一些学生课堂上没有电脑可用,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前对电脑进行检查和准备就非常必要,因此我上课前都会早一点去学生微机教室,通过教师控制软件把学生的电脑全部开机。遇到开不了机的电脑,我会把备用电脑换上,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个人都能有好的电脑可以使用,如果教学中学生需要使用网络,我也会提前把网络准备好,尽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课常常需要进行素材的准备,素材准备充不充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把素材准备好了,那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进行《数据筛选》课时需要使用电子表格,我会针对授课班级的不同,提前准备所要上课班学生的体检电子表,让学生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因为提供的是本班的真实数据,学生的兴趣往往都很高,而如果随便拿一个表格来让他们操作,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2.有效的学生情况掌握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课前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设计和进行教学。课前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水平到了什么程度,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程度,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整体情况。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更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任务,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避免操作水平差的学生完成不了任务,也避免了操作水平好的学生对任务兴趣不高的现象。
3.有效的教学内容准备
教学内容是教师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其他课堂上需要用到的资料,教学内容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对材料内容生搬硬套,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基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新知识,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课所包含的知识广泛性,让学生明白他们能从课堂上学到许多东西而且自己课后能用在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探究欲。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要采用理论与上机结合的教学法,在设置上机操作时,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比如上《计算机的硬件》时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游戏学习鼠标的运用,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来学习对键盘的运用,还可开展小组操作比赛,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二、 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经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那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情境过程要以激活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来精心设计。
例如在进行制作电子杂志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了的“电子杂志”,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都很漂亮,学生看后很喜欢,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就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小组探究制作。这样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操作力等,制作出很精美的作品。
这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教学有效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三、有效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课堂上会有许多的实践操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任务驱动法”是根据信息技术课操作任务多的特点出现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认知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什么都替学生代办,设置一些让他们努力“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前精心准备好的一份声像并茂的演示文稿,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再让学生带着“如何插入声音”“如何配上电影片段”“如何让幻灯片动起来”等任务仔细阅读准备好的网络教材。此时,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完成一份图文并茂而且还会动的作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有效的反思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是反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所布置任务的情况,及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或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反馈。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分,也可以是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在课堂上可以留出一定时间展示学生作品,在这个展示的阶段,不仅教师参与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可以评价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评价自己的作品。通过评价的过程,既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又能对他人和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也能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通过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探究性,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要想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教师还要重视自己的课后反思,要把反思教学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有效的反思教学对有效教学起着促进作用。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合适的调整和修改。反思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教师回顾和研究自己已完成的教学活动,通过回顾、审视、批判和创造来提高以后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通过总结自己的不足、采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反馈及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保证和完善以后的教学效率;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意反思和总结,并有行为跟进,或以教后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让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准备等一系列与所上课有关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每节课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达到熟练地掌控课堂,并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更全面的发展,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在效果、效率、效用与效益,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更好展示自己的舞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还要不断探究、学习别人已有的经验,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符合我校特点的有效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吕炳君,何兰芝编.有效教学,和谐课堂[N].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5).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