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在课文里学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只粗略地了解了一些诗歌常识,如体裁自由诗和格律诗,现代诗和古诗。诗歌语言凝炼而含蓄,诗歌的抒情及押韵规律,这些知识对欣赏有一定作用,但对诗歌爱好者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扩大阅读量,加强指导来解决。
关键词:诗歌;阅读指导;扩大阅读
扩大阅读的途径是课外阅读,可以向初中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诗歌,即生活内容和年龄段都适合的诗歌。生活内容不限于校园诗歌,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学校以外的社会,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课外诗歌指导,应以阅读实践为主,加以理论指导。在诗歌欣赏中学习理论,这样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反之,枯燥乏味。
例一,原诗:《搬石头》“赤手空拳搬一堆石头,要慢慢来,要一个一个地搬,不能像搬火砖,可以三五块叠在一起,任你摆布。你要用心对待每一块石头,它们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指导步骤:整体理解本诗的寓意是什么?如果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还是回答不正确,那就说明了如下问题。1. 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广不深,不知道石头与火砖各代表什么?这就需要再次启发。2. 火砖与石头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立即答出:火砖规则,石头不规则,甚至有棱角。3. 它们各与社会上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想想是性格上还是形状上,学生会趋向于往性格上思考。老师让学生讨论,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老师启发学生在“规则”和“不规则”上面想想这两种形状寓意着哪两种性格。这时学生会茅塞顿开说:“规则”这种性格指那些循蹈矩,一味顺从的人。“不规则”的性格指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不事事顺从的人。4. 这两种人哪种人更有用?这在学生中会有两种意见?(1)第一种人易于领导与支配,他们集体观念强,不破坏集体规律。第二种人不易被领导欣赏,爱出风头,爱顶牛,易于破坏集体纪律。这是第一种意见。欣赏火砖似的人而不欣赏石头似的人。(2)第一种人没有独立主见,人云亦云,这种人在当今时代是不具创造精神的人,对社会贡献不大。第二种人有独立见解,对上级的意见不百依百顺,常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人在当今时代是有创造精神的人。对社会贡献大些,这是第二种意见。学生发表了这两种意见,老师站在哪边呢?老师不作表态。老师是以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的,应试教育总是把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接受,而素质教育则对某些问题(答案不唯一的)给予学生在理解上的充分自由,只要有自己的依据,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这就如同电视台开展的正反两方辩论活动一样,最后的结局,虽分出了胜负,但并非哪方绝对正确,哪方绝对错误,只不过一方比另一方所得票数稍多而已。于是老师作了如下表态: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否绝对正确,还是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吧。不過我认为我们的时代既需要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应具备独立思考,敢于向错误的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既守纪律又有创造精神的人,是符合时代精神的。5. 我们再以字里行间分析诗作者对待火砖和石头的态度是什么?厌恶一种,喜欢一种或两者都喜欢,只是管理的方式不同?学生在这种启发下会选择第二种。6. 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是什么?经启发形成共识: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工作中的人和事类比作搬石头,这就是诗歌不用直白而用含蓄的手法。
例二,原诗《一块寂寞的木头》“墙角里一块木板,寂寞得四肢生锈,它不想就此默默腐朽,时时渴望着一枚锋利的铁钉,狠狠地钉入它的身体。对于它而言,自信和向往还是有的,无论多么痛苦,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指导步骤:1. 本诗写木板有什么寓意?学生中有的能意会到这种意思:木板类比那种整日无所事事的毫无作为的人,这种人就如同无用的木板,结局只有慢慢的腐烂,所以做人就要有所作为,既然要做事,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之中去,就会遇到艰难曲折,就会有痛苦,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欢乐。有欢乐就必有痛苦的奋斗,但这就是人生,就是人生的苦乐观。2. 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能回答用了类比。3. 渴望用铁钉狠狠地锲入身体有什么寓意?这句学生回答有些困难,可以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既然木板类比无所作为的人,那么铁钉锲入木板又类比什么情景呢?经启发把学生的想象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面中。在工作中,就一定会有矛盾,有纠葛,但这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矛盾有纠葛就好比铁钉锲入身体般有痛苦,但比起毫无作为的无所事事好得多,因为那样真要闷死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这首诗是在告诉那些只贪图享受而不愿投身工作的人,要使人生活得有价值,就必须投入到火热的时代洪流中去,重拾信心,他们游手好闲靠啃老过日子或靠低保努力奋斗生活。去找工作,工资少了瞧不起,工资高的他又不会做,即高不成,低不就。这不就像墙角的木板吗?如果他们从最低级的工作做起,哪怕艰苦又不值钱,心里的滋味就像铁钉锲入木板,但也比在家闲着要好。这就是此诗的喻义所在。
例三,《流星》“黑板似黑色的天幕,粉笔似流星在飞动,虽然它牺牲了,却亮在学生的心中”。对这首诗,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再在黑板上提出如下问题:1. 本诗赞美的是什么精神?2. 粉笔借指谁?3. 黑板又比喻什么?4. 流星是什么精神?它为什么会亮在学生心中?学生经过思考,有回答正确的,有回答不够正确的,但思考方向是对的。这说明老师的思考题起了启发作用。总概括起来是赞扬老师的自我牺牲精神的,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粉笔借指老师,黑板比喻没有知识脑子一片漆黑,流星是牺牲自己,照亮夜空,即给了学生知识,老师有一天像流星一样没了,学生却永远记住他。
经过以上指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就会逐渐提高。
作者简介:
郭建全,四川省眉山市,四川省仁寿县龙桥乡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诗歌;阅读指导;扩大阅读
扩大阅读的途径是课外阅读,可以向初中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诗歌,即生活内容和年龄段都适合的诗歌。生活内容不限于校园诗歌,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学校以外的社会,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课外诗歌指导,应以阅读实践为主,加以理论指导。在诗歌欣赏中学习理论,这样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反之,枯燥乏味。
例一,原诗:《搬石头》“赤手空拳搬一堆石头,要慢慢来,要一个一个地搬,不能像搬火砖,可以三五块叠在一起,任你摆布。你要用心对待每一块石头,它们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指导步骤:整体理解本诗的寓意是什么?如果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还是回答不正确,那就说明了如下问题。1. 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广不深,不知道石头与火砖各代表什么?这就需要再次启发。2. 火砖与石头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立即答出:火砖规则,石头不规则,甚至有棱角。3. 它们各与社会上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想想是性格上还是形状上,学生会趋向于往性格上思考。老师让学生讨论,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老师启发学生在“规则”和“不规则”上面想想这两种形状寓意着哪两种性格。这时学生会茅塞顿开说:“规则”这种性格指那些循蹈矩,一味顺从的人。“不规则”的性格指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不事事顺从的人。4. 这两种人哪种人更有用?这在学生中会有两种意见?(1)第一种人易于领导与支配,他们集体观念强,不破坏集体规律。第二种人不易被领导欣赏,爱出风头,爱顶牛,易于破坏集体纪律。这是第一种意见。欣赏火砖似的人而不欣赏石头似的人。(2)第一种人没有独立主见,人云亦云,这种人在当今时代是不具创造精神的人,对社会贡献不大。第二种人有独立见解,对上级的意见不百依百顺,常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人在当今时代是有创造精神的人。对社会贡献大些,这是第二种意见。学生发表了这两种意见,老师站在哪边呢?老师不作表态。老师是以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的,应试教育总是把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接受,而素质教育则对某些问题(答案不唯一的)给予学生在理解上的充分自由,只要有自己的依据,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这就如同电视台开展的正反两方辩论活动一样,最后的结局,虽分出了胜负,但并非哪方绝对正确,哪方绝对错误,只不过一方比另一方所得票数稍多而已。于是老师作了如下表态: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否绝对正确,还是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吧。不過我认为我们的时代既需要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应具备独立思考,敢于向错误的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既守纪律又有创造精神的人,是符合时代精神的。5. 我们再以字里行间分析诗作者对待火砖和石头的态度是什么?厌恶一种,喜欢一种或两者都喜欢,只是管理的方式不同?学生在这种启发下会选择第二种。6. 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是什么?经启发形成共识: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工作中的人和事类比作搬石头,这就是诗歌不用直白而用含蓄的手法。
例二,原诗《一块寂寞的木头》“墙角里一块木板,寂寞得四肢生锈,它不想就此默默腐朽,时时渴望着一枚锋利的铁钉,狠狠地钉入它的身体。对于它而言,自信和向往还是有的,无论多么痛苦,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指导步骤:1. 本诗写木板有什么寓意?学生中有的能意会到这种意思:木板类比那种整日无所事事的毫无作为的人,这种人就如同无用的木板,结局只有慢慢的腐烂,所以做人就要有所作为,既然要做事,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之中去,就会遇到艰难曲折,就会有痛苦,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欢乐。有欢乐就必有痛苦的奋斗,但这就是人生,就是人生的苦乐观。2. 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能回答用了类比。3. 渴望用铁钉狠狠地锲入身体有什么寓意?这句学生回答有些困难,可以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既然木板类比无所作为的人,那么铁钉锲入木板又类比什么情景呢?经启发把学生的想象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面中。在工作中,就一定会有矛盾,有纠葛,但这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矛盾有纠葛就好比铁钉锲入身体般有痛苦,但比起毫无作为的无所事事好得多,因为那样真要闷死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这首诗是在告诉那些只贪图享受而不愿投身工作的人,要使人生活得有价值,就必须投入到火热的时代洪流中去,重拾信心,他们游手好闲靠啃老过日子或靠低保努力奋斗生活。去找工作,工资少了瞧不起,工资高的他又不会做,即高不成,低不就。这不就像墙角的木板吗?如果他们从最低级的工作做起,哪怕艰苦又不值钱,心里的滋味就像铁钉锲入木板,但也比在家闲着要好。这就是此诗的喻义所在。
例三,《流星》“黑板似黑色的天幕,粉笔似流星在飞动,虽然它牺牲了,却亮在学生的心中”。对这首诗,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再在黑板上提出如下问题:1. 本诗赞美的是什么精神?2. 粉笔借指谁?3. 黑板又比喻什么?4. 流星是什么精神?它为什么会亮在学生心中?学生经过思考,有回答正确的,有回答不够正确的,但思考方向是对的。这说明老师的思考题起了启发作用。总概括起来是赞扬老师的自我牺牲精神的,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粉笔借指老师,黑板比喻没有知识脑子一片漆黑,流星是牺牲自己,照亮夜空,即给了学生知识,老师有一天像流星一样没了,学生却永远记住他。
经过以上指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就会逐渐提高。
作者简介:
郭建全,四川省眉山市,四川省仁寿县龙桥乡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