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印巴总理谋共识,望共管克什米尔
10月29日,印度总理辛格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会晤,这是谢里夫2013年6月再次就任巴基斯坦总理后,印巴两国总理的首次会晤。双方在会上同意共同管控克什米尔地区,表示希望改善两国关系。此次对话得到了巴基斯坦舆论的支持,巴基斯坦渴望和平,渴望与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邻国保持友好关系。而印度领导人面临着包括贫穷、失业在内的诸多挑战。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符合包括印巴两国在内的南亚诸国的共同利益。
然而也有媒体指出,尽管印巴两国总理此次会晤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执政的印度国大党近期将不会调整对巴政策。就在会晤的三天前,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一起针对印度军警的连环袭击,造成了12人死亡。2013年以来,这一区域已经多次发生流血冲突,死亡人数和2012年相比明显增多。印、巴军方均没有透露两国军方未来接触的具体细节。未来,克什米尔地区局势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变数。而且印度面临着大选,届时新领导人能否萧归曹随仍属未知。
二、“海燕”酿气候灾难,美日等借题发挥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造成当地死亡人数超五千人,财产损失无法统计。此次遭“海燕”侵袭的还有中国和越南。在11月11日的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式上,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诺在发言过程中泣不成声,要求发达国家为工业化过程给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负责,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以改善其发展方式,缓解气候变化。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在履行环境责任时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而且在此次台风灾难的救援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
在本次台风灾害中,中国也是受害国之一,损失巨大,美日等国非但没有向中国灾民慷慨解囊反而对给予援助的中国恶语相向。中国在自身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不计前嫌,及时向菲律宾提供援助。外媒反复强调中国的援助额度偏小,称中国在救援菲律宾台风灾难表现“不大方”。然而事实却是中国的救援物资因某些国家的政治考虑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受灾地区。对中国“不大方”的无端指责无非是借救灾玩弄地缘政治游戏的国家的噱头而已。
三、美节目种族歧视,万人示威讨说法
11月9日,全美27个城市数万名华人、华侨同时举行了抗议美国广播公司(ABC)反华言论的示威大游行,并递交抗议信。此事起因于一个电视节目,10月16日在该广播公司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吉米·基梅尔邀请了四位不同肤色的孩子组成“儿童圆桌会议”,在讨论到美国欠中国1.3万亿美元债务如何还掉时,有孩子说要绕到地球另一边去,杀光中国人,而主持人和电视制作者并没有对此不当行为采取措施,这引起了在美华人、华侨的普遍抗议。在“11·9”抗议游行队伍中,除了华人、华侨,还有美国少数族裔和一些白人。迫于美国华侨华人不间断、大规模的抗议,11月10日ABC发布了“公开道歉”。11月11日,游行组委会作出书面回应,愿意接受该公司“最诚挚的歉意”。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母公司是迪士尼,深受儿童喜爱,播出这种具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节目,已经超越了媒体红线,激起了很多美国华裔家长的愤怒。美国媒体这次对节目审核的失察,表面上是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种族主义沉疴,实际上更暴露了存在于美国人潜意识中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文化基因。
四、华沙召开气候会,两大阵营终妥协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三大核心是争取落实此前多次气候大会的决议,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气候基金承诺;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损害机制问题;为将于2015年签署的全球气候新协议搭建框架和奠定基础。欧盟提出各国在新协议中做出无差别减排承诺的设想,印度、中国等则坚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承担不同减排责任的原则。双方立场相左,在大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勉强达成妥协,发达国家同意进一步加大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次大会有助于推动德班平台达成决定,即重申了德班平台谈判在公约下进行,以公约原则为指导的基本共识,为下一步德班平台谈判沿着加强公约实施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前气候变化的一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发达国家有责任在减少自身排放的同时,提供资金、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五、人权理事会改选,中国提升话语权
11月12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改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本次改选中,当选的国家有阿尔及利亚、中国、摩洛哥、纳米比亚、南非、马尔代夫、沙特、越南、俄罗斯、马其顿、古巴、墨西哥、法国和英国,任期自2014—2016年。在这次改选中,中国以高票当选,说明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促进和保护人权并积极开展人权领域国际合作。与不同国家在人权领域开展的交流与对话增多,中国与近20个国家或机构建立了人权对话或磋商机制。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各异,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权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优先任务不尽相同,奉行的人权观各有特点。各国需要在尊重其他国家人权发展道路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减少施压对抗,增进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
六、中欧领导人会晤,共推2020战略规划
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次大会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此外,中欧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这一全面战略规划确定了中欧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将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未来数年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将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战略引领,以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依托,通过定期会晤和各领域广泛对话,全面落实这一规划。 此次中欧会晤恰逢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十年来,中欧贸易既有积极进展,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不和谐”。“2020战略规划”与中国2021年第一个百年梦规划目标相吻合,中欧领导人通过定期沟通,建立起密切工作关系,将有效推动投资谈判的启动,对于下一步中欧关系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七、伊朗核谈破僵局,六国共商现成果
11月24日,参加伊朗核谈的六国(美国、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与伊朗就其核问题在日内瓦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这是近十年来伊朗与世界主要国家达成的最重要的协议。伊朗承诺停止进行5%丰度以上的铀浓缩,不再增加离心机,停止核项目研发,包括在阿拉克的核设施运转,并稀释或转化丰度为20%的浓缩铀。伊朗也首次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查人员前往该国,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六国同意部分松绑对伊朗的现行制裁,并在六个月内不施加新制裁。
此前,伊朗核谈判曾屡遭波折。到11月20日,在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之下,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得不作出改变,并促成各方在日内瓦签订一个新的协议。此次谈判也是伊朗新任总统鲁哈尼上台后的第三轮核谈判。当然,本次谈判取得进展,只是国际社会迈出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第一步,切实履行协议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八、中日韩加紧磋商,自贸区渐次推进
11月26日,中日韩自贸区第三轮谈判在日本举行。此前,中日韩三方曾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三国自贸区第三轮谈判筹备会议。三方主要讨论了货物贸易谈判模式及第三轮谈判的具体安排,取得积极共识。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早在2002年就首次被提出,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2009年和2010—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历时十年,直到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中日韩三国经济往来密切,在家电、化工生产以及商品贸易方面联系紧密。本次自贸区谈判三方都表示希望尽早达成一个平衡、互惠、共赢的协定,以便三方企业和人民早日受益。当前,因个别国家倒行逆施,中日韩三国政治安全领域合作停滞不前,唯有经贸合作渐次推进。然而,再好的经贸合作愿景终究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安全环境支撑,否则必将沦为空中楼阁。
(执笔:黄蕊)
(责任编辑:魏银萍)
10月29日,印度总理辛格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会晤,这是谢里夫2013年6月再次就任巴基斯坦总理后,印巴两国总理的首次会晤。双方在会上同意共同管控克什米尔地区,表示希望改善两国关系。此次对话得到了巴基斯坦舆论的支持,巴基斯坦渴望和平,渴望与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邻国保持友好关系。而印度领导人面临着包括贫穷、失业在内的诸多挑战。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符合包括印巴两国在内的南亚诸国的共同利益。
然而也有媒体指出,尽管印巴两国总理此次会晤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执政的印度国大党近期将不会调整对巴政策。就在会晤的三天前,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一起针对印度军警的连环袭击,造成了12人死亡。2013年以来,这一区域已经多次发生流血冲突,死亡人数和2012年相比明显增多。印、巴军方均没有透露两国军方未来接触的具体细节。未来,克什米尔地区局势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变数。而且印度面临着大选,届时新领导人能否萧归曹随仍属未知。
二、“海燕”酿气候灾难,美日等借题发挥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造成当地死亡人数超五千人,财产损失无法统计。此次遭“海燕”侵袭的还有中国和越南。在11月11日的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式上,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诺在发言过程中泣不成声,要求发达国家为工业化过程给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负责,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以改善其发展方式,缓解气候变化。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在履行环境责任时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而且在此次台风灾难的救援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
在本次台风灾害中,中国也是受害国之一,损失巨大,美日等国非但没有向中国灾民慷慨解囊反而对给予援助的中国恶语相向。中国在自身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不计前嫌,及时向菲律宾提供援助。外媒反复强调中国的援助额度偏小,称中国在救援菲律宾台风灾难表现“不大方”。然而事实却是中国的救援物资因某些国家的政治考虑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受灾地区。对中国“不大方”的无端指责无非是借救灾玩弄地缘政治游戏的国家的噱头而已。
三、美节目种族歧视,万人示威讨说法
11月9日,全美27个城市数万名华人、华侨同时举行了抗议美国广播公司(ABC)反华言论的示威大游行,并递交抗议信。此事起因于一个电视节目,10月16日在该广播公司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吉米·基梅尔邀请了四位不同肤色的孩子组成“儿童圆桌会议”,在讨论到美国欠中国1.3万亿美元债务如何还掉时,有孩子说要绕到地球另一边去,杀光中国人,而主持人和电视制作者并没有对此不当行为采取措施,这引起了在美华人、华侨的普遍抗议。在“11·9”抗议游行队伍中,除了华人、华侨,还有美国少数族裔和一些白人。迫于美国华侨华人不间断、大规模的抗议,11月10日ABC发布了“公开道歉”。11月11日,游行组委会作出书面回应,愿意接受该公司“最诚挚的歉意”。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母公司是迪士尼,深受儿童喜爱,播出这种具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节目,已经超越了媒体红线,激起了很多美国华裔家长的愤怒。美国媒体这次对节目审核的失察,表面上是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种族主义沉疴,实际上更暴露了存在于美国人潜意识中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文化基因。
四、华沙召开气候会,两大阵营终妥协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三大核心是争取落实此前多次气候大会的决议,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气候基金承诺;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损害机制问题;为将于2015年签署的全球气候新协议搭建框架和奠定基础。欧盟提出各国在新协议中做出无差别减排承诺的设想,印度、中国等则坚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承担不同减排责任的原则。双方立场相左,在大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勉强达成妥协,发达国家同意进一步加大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次大会有助于推动德班平台达成决定,即重申了德班平台谈判在公约下进行,以公约原则为指导的基本共识,为下一步德班平台谈判沿着加强公约实施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前气候变化的一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发达国家有责任在减少自身排放的同时,提供资金、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五、人权理事会改选,中国提升话语权
11月12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改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本次改选中,当选的国家有阿尔及利亚、中国、摩洛哥、纳米比亚、南非、马尔代夫、沙特、越南、俄罗斯、马其顿、古巴、墨西哥、法国和英国,任期自2014—2016年。在这次改选中,中国以高票当选,说明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促进和保护人权并积极开展人权领域国际合作。与不同国家在人权领域开展的交流与对话增多,中国与近20个国家或机构建立了人权对话或磋商机制。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各异,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权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优先任务不尽相同,奉行的人权观各有特点。各国需要在尊重其他国家人权发展道路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减少施压对抗,增进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
六、中欧领导人会晤,共推2020战略规划
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次大会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此外,中欧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这一全面战略规划确定了中欧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将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未来数年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将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战略引领,以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依托,通过定期会晤和各领域广泛对话,全面落实这一规划。 此次中欧会晤恰逢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十年来,中欧贸易既有积极进展,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不和谐”。“2020战略规划”与中国2021年第一个百年梦规划目标相吻合,中欧领导人通过定期沟通,建立起密切工作关系,将有效推动投资谈判的启动,对于下一步中欧关系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七、伊朗核谈破僵局,六国共商现成果
11月24日,参加伊朗核谈的六国(美国、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与伊朗就其核问题在日内瓦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这是近十年来伊朗与世界主要国家达成的最重要的协议。伊朗承诺停止进行5%丰度以上的铀浓缩,不再增加离心机,停止核项目研发,包括在阿拉克的核设施运转,并稀释或转化丰度为20%的浓缩铀。伊朗也首次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查人员前往该国,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六国同意部分松绑对伊朗的现行制裁,并在六个月内不施加新制裁。
此前,伊朗核谈判曾屡遭波折。到11月20日,在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之下,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得不作出改变,并促成各方在日内瓦签订一个新的协议。此次谈判也是伊朗新任总统鲁哈尼上台后的第三轮核谈判。当然,本次谈判取得进展,只是国际社会迈出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第一步,切实履行协议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八、中日韩加紧磋商,自贸区渐次推进
11月26日,中日韩自贸区第三轮谈判在日本举行。此前,中日韩三方曾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三国自贸区第三轮谈判筹备会议。三方主要讨论了货物贸易谈判模式及第三轮谈判的具体安排,取得积极共识。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早在2002年就首次被提出,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2009年和2010—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历时十年,直到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中日韩三国经济往来密切,在家电、化工生产以及商品贸易方面联系紧密。本次自贸区谈判三方都表示希望尽早达成一个平衡、互惠、共赢的协定,以便三方企业和人民早日受益。当前,因个别国家倒行逆施,中日韩三国政治安全领域合作停滞不前,唯有经贸合作渐次推进。然而,再好的经贸合作愿景终究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安全环境支撑,否则必将沦为空中楼阁。
(执笔:黄蕊)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