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亲历亲为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可从“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教学方法,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的思路;重视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自主探究 引导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与“学中做”,尤其强调学生通过亲历亲为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而在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书上的内容,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则会使课堂缺少生趣,大大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地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从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那么,如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探究——有兴趣才有想法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和劳动与技术教学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问题的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新颖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如果课的一开始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独具匠心地设计导入方式。
如在教学《学剪团花》时,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告诉学生:“老师有一特殊的本领,不用笔就能在纸上写字。”这话对于刚刚进入教室,还不是很投入的学生来说犹如一块磁铁,无形中把他们的目光纷纷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再问学生想不想学,犹如怀里揣了个宝贝即将捧出与大家共享,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纷纷拿出纸,与教师一起对角折、对角折再对角折时,然后打开作品,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纸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米”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激动之余,他们恍然醒悟过来,原来“米”字就是简单地三次对角折,而这三次对角折,正是剪团花作品最常用的“对折法”,也是这节课最重要的技术要素。有了这样具有吸引力的导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探究犹如抛出了一块砖,又何愁引不来玉呢?
再如在教学《纸杯毛驴》时,教师出示几个纸杯,告诉学生:“老师要用纸杯来变魔术。”这时,教师再以极快的速度,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经过加工的纸杯黏合在一起,一头栩栩如生的毛驴就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了。学生本来就对魔术非常感兴趣,一说课堂上要变魔术,个个都睁大了双眼,再加上教师在几秒钟之内就“变”出了一头漂亮的毛驴,都惊讶得哇哇直叫。这时,教师可乘机问学生:“想不想自己来变一头毛驴?” 学生激动之情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又问:“你知道这毛驴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完全勾起。
其实,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引入、音乐欣赏、范作展示、提问引入、游戏导入等等。一个新颖的导入,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动手实践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劳动技能的掌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范作展示,触动探究心弦
小学生喜欢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范作展示,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增加其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触动学生探究的心弦。
如《学剪团花》一课,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团花作品,看到一件件精致漂亮的团花作品,学生忍不住哇哇直叫,恨不得自己也动手试一试。这时,教师再把画面定格在其中一件团花作品上,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纹样。有了之前那么多精美作品的展示,再让学生去发现不同的组成纹样,学生探究的心弦立即被触动,纹样的发现过程也变得水到渠成。
又如《纸杯毛驴》一课,学生在导入时看了魔术表演后,教师让学生猜测范作毛驴是怎么“变”出来的,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又为每组提供一头毛驴成品,让学生动手拆一拆、看一看,在近距离接触范作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完全被激起。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一步步地教学生如何去设计、制作,而是引导学生在对范作一次次的观察、讨论中激起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三)巧设疑问,激起探究欲望
一切创造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善于设疑,通过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疑,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简单,必须是经过学生一定的探究,联系已有的知识,加上自身的经验或者新学的知识才能加以解决的。
还是以《学剪团花》一课为例,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折法,了解了常用的纹样后,教师示范制作团花作品,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常规的设计与剪的方法,学生边欣赏边学习。当教师把画好的团花纹样剪下来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教师的作品全都散开了。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折得没有错,画的纹样也是常用的,为什么作品会散开呢?” 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層浪,学生纷纷回忆起教师刚才的设计,接着发现在纹样设计时,边与边没有相连,所以才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团花设计时有哪些注意点?”学生的探究欲望完全激起,课堂教学就在他们的主动探究中生动地展开。 二、开思路——有方法才有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合理取舍,为探究赢得空间
省编的《劳技与技术》教材,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都有两到三个活动安排,每个活动基本以梯度设计为原则,虽然内容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内容也只能做一定的参考。真正教学时,教师需要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把省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剪纸贺卡》这一主题,共有三个活动:学剪纹样、学剪团花、剪纸贺卡。这三个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平时接触剪刀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尖头剪刀,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于是,教学时,笔者把巧手站中对称纹样作品的剪制舍去,只把重点放在三种纹样的剪法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直线与弧线的不同剪法,以及镂空的第一刀的剪法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学生才有更多探究与尝试的机会,对于技法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
对教材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赢得更大的空间,从而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更快地提高。
(二)巧用合作,为探究赢得时间
通过小组合作,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能够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探究赢得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同一合作小组的不同成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当然,合作也要讲求方法:首先,合作小组内的成员最好是互补型的,如有的擅长设计、有的擅长组织、有的擅长表达、有的适合默默地为大家服务,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要尽量分散在各个小组内,这样,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其次,合作人数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如纸绳作品的制作两至三人合作比较合理,纸杯毛驴、纸杯娃娃等的制作适合三至四人合作,而像大型模型的制作,最好是再大一点的组进行合作,有的甚至可以全班合作。
(三)适时点拨,使探究更为有效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研究和发现而取得新的知识的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能让学生在迷茫时及时找到方向,在疑惑时树立解疑的信心与勇气,在出现问题时少走许多弯路。
如《纸杯毛驴》一课的动手制作环节,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毛驴站立不稳。于是,教师马上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头毛驴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他们的毛驴为什么无法站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站得更稳?”这些问题的提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颗小石子。于是,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尝试等各种办法寻找原因,进行改进。最后,学生想到了很多办法:变换头的转向,增加尾部重量,背部驮上货物等等,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制作难点。有了教师的点拨,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走更多的弯路,使探究更为有效。
(四)及时评价,让探究更具时效
作品或成果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结束,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作品展示环节必不可少。展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作品展示,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也能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在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学习,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改进过程。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更有目标。
如《剪纸贺卡》一课的作品展示环节,通过自评、互评、教師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后,有些学生发现自己设计的贺卡中团花与背景的颜色对比不够明显,使得精心剪制的团花暗淡无光;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剪的团花太大,占满了整张贺卡,导致文字没有地方书写;也有学生发现团花贴的位置与美观程度大有关系。在欣赏别人的作品中,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优秀的东西。
三、重拓展——有延伸才有深度
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结束,因为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需要教师和学生养成深度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主动引导,每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应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探究的机会,延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对于劳技课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拓展制作内容,让探究更丰富
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不同内容的作品,这样,使学生对同一材料的探究更加深入了。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方式,相信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
如完成《剪纸贺卡》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团花剪纸去装饰其他的物品,如笔筒、明信片、花瓶等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同样的技能是能够运用在不同的事物上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更深入了。
(二)拓展制作方法,让探究更多样
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制作出相同内容的作品。这同样能使学生对这一作品的探究更加深入。
如完成《剪纸贺卡》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制作团花的彩色纸对贺卡进行其他形式的装饰,如撕纸装饰、折纸后立体装饰等等,通过相同的材料,对作品进行不同方法的创作,既是对作品的一次再创造,也是对探究的一次再深入。
(三)拓展制作材料,让探究更深层
每一个制作内容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改变制作材料上进行考虑,通过改变材料,让学生制作相同内容的作品。不同的材料有不同材料的特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材料的优点,学生通过改变材料来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对同一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如上完《纸杯毛驴》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利用易拉罐、瓶子、挂历纸甚至纸巾等材料来制作毛驴,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各种材料的特性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对巧妙地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美化环境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学,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通过自身的探索,学到更多的本领。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314500)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自主探究 引导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与“学中做”,尤其强调学生通过亲历亲为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而在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书上的内容,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则会使课堂缺少生趣,大大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地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从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那么,如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探究——有兴趣才有想法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和劳动与技术教学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问题的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新颖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如果课的一开始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独具匠心地设计导入方式。
如在教学《学剪团花》时,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告诉学生:“老师有一特殊的本领,不用笔就能在纸上写字。”这话对于刚刚进入教室,还不是很投入的学生来说犹如一块磁铁,无形中把他们的目光纷纷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再问学生想不想学,犹如怀里揣了个宝贝即将捧出与大家共享,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纷纷拿出纸,与教师一起对角折、对角折再对角折时,然后打开作品,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纸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米”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激动之余,他们恍然醒悟过来,原来“米”字就是简单地三次对角折,而这三次对角折,正是剪团花作品最常用的“对折法”,也是这节课最重要的技术要素。有了这样具有吸引力的导入,对于课堂学习中的探究犹如抛出了一块砖,又何愁引不来玉呢?
再如在教学《纸杯毛驴》时,教师出示几个纸杯,告诉学生:“老师要用纸杯来变魔术。”这时,教师再以极快的速度,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经过加工的纸杯黏合在一起,一头栩栩如生的毛驴就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了。学生本来就对魔术非常感兴趣,一说课堂上要变魔术,个个都睁大了双眼,再加上教师在几秒钟之内就“变”出了一头漂亮的毛驴,都惊讶得哇哇直叫。这时,教师可乘机问学生:“想不想自己来变一头毛驴?” 学生激动之情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又问:“你知道这毛驴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完全勾起。
其实,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引入、音乐欣赏、范作展示、提问引入、游戏导入等等。一个新颖的导入,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动手实践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劳动技能的掌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范作展示,触动探究心弦
小学生喜欢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范作展示,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增加其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触动学生探究的心弦。
如《学剪团花》一课,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团花作品,看到一件件精致漂亮的团花作品,学生忍不住哇哇直叫,恨不得自己也动手试一试。这时,教师再把画面定格在其中一件团花作品上,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纹样。有了之前那么多精美作品的展示,再让学生去发现不同的组成纹样,学生探究的心弦立即被触动,纹样的发现过程也变得水到渠成。
又如《纸杯毛驴》一课,学生在导入时看了魔术表演后,教师让学生猜测范作毛驴是怎么“变”出来的,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又为每组提供一头毛驴成品,让学生动手拆一拆、看一看,在近距离接触范作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完全被激起。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一步步地教学生如何去设计、制作,而是引导学生在对范作一次次的观察、讨论中激起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三)巧设疑问,激起探究欲望
一切创造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善于设疑,通过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疑,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简单,必须是经过学生一定的探究,联系已有的知识,加上自身的经验或者新学的知识才能加以解决的。
还是以《学剪团花》一课为例,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折法,了解了常用的纹样后,教师示范制作团花作品,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常规的设计与剪的方法,学生边欣赏边学习。当教师把画好的团花纹样剪下来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教师的作品全都散开了。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折得没有错,画的纹样也是常用的,为什么作品会散开呢?” 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層浪,学生纷纷回忆起教师刚才的设计,接着发现在纹样设计时,边与边没有相连,所以才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团花设计时有哪些注意点?”学生的探究欲望完全激起,课堂教学就在他们的主动探究中生动地展开。 二、开思路——有方法才有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合理取舍,为探究赢得空间
省编的《劳技与技术》教材,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都有两到三个活动安排,每个活动基本以梯度设计为原则,虽然内容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内容也只能做一定的参考。真正教学时,教师需要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把省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剪纸贺卡》这一主题,共有三个活动:学剪纹样、学剪团花、剪纸贺卡。这三个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平时接触剪刀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尖头剪刀,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于是,教学时,笔者把巧手站中对称纹样作品的剪制舍去,只把重点放在三种纹样的剪法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直线与弧线的不同剪法,以及镂空的第一刀的剪法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学生才有更多探究与尝试的机会,对于技法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
对教材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赢得更大的空间,从而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更快地提高。
(二)巧用合作,为探究赢得时间
通过小组合作,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能够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探究赢得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同一合作小组的不同成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当然,合作也要讲求方法:首先,合作小组内的成员最好是互补型的,如有的擅长设计、有的擅长组织、有的擅长表达、有的适合默默地为大家服务,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要尽量分散在各个小组内,这样,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其次,合作人数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如纸绳作品的制作两至三人合作比较合理,纸杯毛驴、纸杯娃娃等的制作适合三至四人合作,而像大型模型的制作,最好是再大一点的组进行合作,有的甚至可以全班合作。
(三)适时点拨,使探究更为有效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研究和发现而取得新的知识的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能让学生在迷茫时及时找到方向,在疑惑时树立解疑的信心与勇气,在出现问题时少走许多弯路。
如《纸杯毛驴》一课的动手制作环节,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毛驴站立不稳。于是,教师马上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头毛驴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他们的毛驴为什么无法站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站得更稳?”这些问题的提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颗小石子。于是,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尝试等各种办法寻找原因,进行改进。最后,学生想到了很多办法:变换头的转向,增加尾部重量,背部驮上货物等等,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制作难点。有了教师的点拨,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走更多的弯路,使探究更为有效。
(四)及时评价,让探究更具时效
作品或成果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结束,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作品展示环节必不可少。展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作品展示,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也能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在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学习,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改进过程。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更有目标。
如《剪纸贺卡》一课的作品展示环节,通过自评、互评、教師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后,有些学生发现自己设计的贺卡中团花与背景的颜色对比不够明显,使得精心剪制的团花暗淡无光;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剪的团花太大,占满了整张贺卡,导致文字没有地方书写;也有学生发现团花贴的位置与美观程度大有关系。在欣赏别人的作品中,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优秀的东西。
三、重拓展——有延伸才有深度
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结束,因为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需要教师和学生养成深度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主动引导,每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应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探究的机会,延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对于劳技课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拓展制作内容,让探究更丰富
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不同内容的作品,这样,使学生对同一材料的探究更加深入了。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方式,相信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
如完成《剪纸贺卡》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团花剪纸去装饰其他的物品,如笔筒、明信片、花瓶等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同样的技能是能够运用在不同的事物上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更深入了。
(二)拓展制作方法,让探究更多样
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制作出相同内容的作品。这同样能使学生对这一作品的探究更加深入。
如完成《剪纸贺卡》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制作团花的彩色纸对贺卡进行其他形式的装饰,如撕纸装饰、折纸后立体装饰等等,通过相同的材料,对作品进行不同方法的创作,既是对作品的一次再创造,也是对探究的一次再深入。
(三)拓展制作材料,让探究更深层
每一个制作内容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改变制作材料上进行考虑,通过改变材料,让学生制作相同内容的作品。不同的材料有不同材料的特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材料的优点,学生通过改变材料来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对同一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如上完《纸杯毛驴》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利用易拉罐、瓶子、挂历纸甚至纸巾等材料来制作毛驴,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各种材料的特性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对巧妙地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美化环境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学,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通过自身的探索,学到更多的本领。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