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教育活动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教育文明”概念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实践中也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育人启智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内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育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教育文明教学改革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权麟春(1971-),男,陕西陇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广东广州51136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84-02
一、“教育文明”提出的现实背景
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祖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目前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存在许多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真正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他们走出校园后,才能够真正引领社会文化。所以,社会必须在制度上重视软环境的建设。
二、实施“教育文明”的现实意义
“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教育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育人启智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内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育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和谐。教育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教育文明强调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启人类的智慧,它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另外,它强调人类要自觉树立教育理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与精神文明相一致,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教育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涵盖,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文明”的提出,正如“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一样,经历了一个过程。当环境问题严重之时,“生态文明”千呼万唤始出来。“教育文明”也是在当前我国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提出的。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世界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掌握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持续发展的制高点。
三、实施“教育文明”的指导思想
“教育文明”内涵丰富,是实施《规划纲要》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做好教育文明工作,就需坚持依法治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素质教育是实施“教育文明”的动力源泉。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孩子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并细化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坚持培养学生以能力为重,加强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可偏废,促进几方面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教育文明”的目标。必须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严格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环节,始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学分制,促进文理交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树立系统培养观念。采用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做到资源共享。
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受教育素质;严进严出,保证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至于与农民工竞争同样的饭碗。大学生本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而现在的就业反而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这确实令人深思。所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四、实施“教育文明”的主要举措
1.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公平,社会毫无公平正义可言。教育公平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个体成长不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招生工作上,要公开、公正、透明。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另外,合理配置、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逐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一个都不能少”。
2.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有机融合和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
3.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鼓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评价学生,确保招生公开、透明,把真正的人才招进来并得到培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爱学、乐学、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教育体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提升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从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出发,明确划分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高校“去行政化”,让高校享有各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创造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益的自由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竞争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领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培育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格局。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政府监管、全社会监督,依法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管理、规划好民办教育,严格准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出特色,提高民办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6.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加强与教育强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
7.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内容之一,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丰富的教育平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8.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9.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包括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把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抓落实,严防教育系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完善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10.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各类矛盾,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教育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要领会其精髓,把握其实质。在此基础上,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才能使“教育文明”之花开得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关键词]教育文明教学改革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权麟春(1971-),男,陕西陇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广东广州51136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84-02
一、“教育文明”提出的现实背景
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祖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目前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存在许多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真正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他们走出校园后,才能够真正引领社会文化。所以,社会必须在制度上重视软环境的建设。
二、实施“教育文明”的现实意义
“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教育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育人启智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内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育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和谐。教育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教育文明强调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启人类的智慧,它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另外,它强调人类要自觉树立教育理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与精神文明相一致,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教育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涵盖,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文明”的提出,正如“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一样,经历了一个过程。当环境问题严重之时,“生态文明”千呼万唤始出来。“教育文明”也是在当前我国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提出的。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世界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掌握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持续发展的制高点。
三、实施“教育文明”的指导思想
“教育文明”内涵丰富,是实施《规划纲要》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做好教育文明工作,就需坚持依法治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素质教育是实施“教育文明”的动力源泉。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孩子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并细化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坚持培养学生以能力为重,加强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可偏废,促进几方面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教育文明”的目标。必须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严格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环节,始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学分制,促进文理交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树立系统培养观念。采用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做到资源共享。
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受教育素质;严进严出,保证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至于与农民工竞争同样的饭碗。大学生本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而现在的就业反而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这确实令人深思。所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四、实施“教育文明”的主要举措
1.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公平,社会毫无公平正义可言。教育公平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个体成长不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招生工作上,要公开、公正、透明。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另外,合理配置、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逐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一个都不能少”。
2.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有机融合和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
3.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鼓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评价学生,确保招生公开、透明,把真正的人才招进来并得到培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爱学、乐学、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教育体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提升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从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出发,明确划分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高校“去行政化”,让高校享有各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创造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益的自由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竞争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领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培育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格局。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政府监管、全社会监督,依法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管理、规划好民办教育,严格准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出特色,提高民办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6.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加强与教育强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
7.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内容之一,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丰富的教育平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8.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9.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包括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把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抓落实,严防教育系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完善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10.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各类矛盾,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教育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要领会其精髓,把握其实质。在此基础上,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才能使“教育文明”之花开得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