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形势下,越来越关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期望以此推动“三农”建设与发展,尽快落实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然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地区的持续性发展,只有提高农民的学历水平、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才能确保农村地区生产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因此,职高教育要肩负推动农村发展的重任,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积极创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向,为农村地区输入更多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 键 词] 职高教育;新型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9-01
自“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加强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它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农民就业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不难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建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动力。
一、因材施教,创新职业农民培训形式
新形势下面向农村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的双重特征,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农民发展需要,妥善安排教育方法和形式。(1)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需要在田间地头完成,职业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而是要走出课堂,组织“田间教育”模式,在田间现场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一线劳动人民;(2)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参观、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方式,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3)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多方建设农民教育实践基地,如通过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种植示范园等多重渠道渗透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教育,让农业走进学校,走进生活。(4)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要多参照国内外成功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案例,积极开阔农民视野与开拓思想,集思广益,为新型城镇化打好基础。(5)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可组织函授教学、夜大、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教学、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结合实践,丰富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否得当,一定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果优劣。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职业教育与在岗实践培训等多样化的形式,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首先,在专业性教学中,要大量渗透农村政策改革和发展、新型农业理念、农耕文化、农业科技以及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等理念,通过农学结合、累积学分等弹性教育模式,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组织各专业优秀老师自行编写教材,授课的内容要简单实用、言简意赅,同時根据教学内容辅以视频教学资料,这样学生上课的兴趣浓厚,更易于把握所学知识,并将课堂理论运用于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中,手把手教学。再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另一特色就是从事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耕种经济作物、生产鲜活食品、发展园艺产业等,教学过程可渗透农场经营管理教育,包括农场市场分析、农业设备采购、开发产品、人员管理、成本管理、品牌推广等。最后,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农业环保问题也是我国生态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广农村绿色农业非常关键,引导农民学生树立新型职业农民观念,学会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水平。
三、提高能力,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职高教育要加快培育一支专业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创新教育方法。参照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但是理论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以简单化、趣味化的形式渗透理论教学内容,如创作微课教学方法,课前给学生展示有趣的多媒体动画,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渗透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建议职高院校积极聘请农业专业的兼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带动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评价与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职高教育要面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村、发展地方经济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打造具有职高特色的教育品牌,实现学校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丁振宾.支持城镇化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6):11-13.
[2]李红兵,许亚东.农民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4(25):60-64.
[关 键 词] 职高教育;新型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9-01
自“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加强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它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农民就业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不难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建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动力。
一、因材施教,创新职业农民培训形式
新形势下面向农村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的双重特征,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农民发展需要,妥善安排教育方法和形式。(1)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需要在田间地头完成,职业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而是要走出课堂,组织“田间教育”模式,在田间现场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一线劳动人民;(2)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参观、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方式,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3)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多方建设农民教育实践基地,如通过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种植示范园等多重渠道渗透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教育,让农业走进学校,走进生活。(4)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要多参照国内外成功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案例,积极开阔农民视野与开拓思想,集思广益,为新型城镇化打好基础。(5)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可组织函授教学、夜大、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教学、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结合实践,丰富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否得当,一定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果优劣。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职业教育与在岗实践培训等多样化的形式,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首先,在专业性教学中,要大量渗透农村政策改革和发展、新型农业理念、农耕文化、农业科技以及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等理念,通过农学结合、累积学分等弹性教育模式,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组织各专业优秀老师自行编写教材,授课的内容要简单实用、言简意赅,同時根据教学内容辅以视频教学资料,这样学生上课的兴趣浓厚,更易于把握所学知识,并将课堂理论运用于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中,手把手教学。再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另一特色就是从事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耕种经济作物、生产鲜活食品、发展园艺产业等,教学过程可渗透农场经营管理教育,包括农场市场分析、农业设备采购、开发产品、人员管理、成本管理、品牌推广等。最后,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农业环保问题也是我国生态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广农村绿色农业非常关键,引导农民学生树立新型职业农民观念,学会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水平。
三、提高能力,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职高教育要加快培育一支专业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创新教育方法。参照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但是理论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以简单化、趣味化的形式渗透理论教学内容,如创作微课教学方法,课前给学生展示有趣的多媒体动画,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渗透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建议职高院校积极聘请农业专业的兼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带动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评价与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职高教育要面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村、发展地方经济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打造具有职高特色的教育品牌,实现学校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丁振宾.支持城镇化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6):11-13.
[2]李红兵,许亚东.农民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及改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4(2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