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启用,小学品德教学中法治教学的比重增加。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到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法律的条文理解难度大,所以教材中没有出现法律条文,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传播法律知识呢?我认为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学点,采用补充、渗透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法治的种子,不断予以滋养,让种子发芽生长,让学生初步建立国家和公民的概念,初步树立规则意识。
一、生活中播种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进行。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种子播撒在这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地发芽生长。所以,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程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为品德教学展开打好基础。
1.对接课堂与生活,寻找话题。我十分注意课堂与生活的对接,上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大家排好队》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寻找到校园中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当学生在脑海中搜索到出操、就餐、放学等场景时,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積极的因素。特别是把校园中的排队镜头剪辑到一起做成视频,给了学生真实的榜样,这正面的引导给了学生积极的暗示。学生的生活当然不局限于学校,所以我又从校园生活延伸至课外生活,让学生继续搜索,买早餐、在公园上厕所、游乐场、医院、银行等场景自然而然走进了课堂,认识到排队带来了有序、文明、安全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与人的公正与平等,在学生心里顺利种下了规则意识的种子。
2.切入生活问题,引发争论。科尔伯格认为:决定孩子道德发展速度的道德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道德对话。儿童的生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寻找儿童生活中的困惑点、认识偏差点,引发学生争论,就能在对话过程中促进他们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年级《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途中,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遇到没有的交警的红绿灯路口就会抢红灯行走,家长带着孩子的电瓶车会走在机动车道上。这些问题放到了课堂上,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的条文,让学生意识到平时常说的“红灯停绿灯行”是法律规定的,是为了保证路上车辆的行车安全。听从交警的指挥、电瓶车走非机动车道也是法律规定的,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这样,法律意识的种子就播种学生心田。
二、活动中滋养
道德形成是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依托各种活动完成。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不断被催化,给心底的种子提供养分,促使种子发芽生长。
1.情境中获得体验。情感是行为的源泉,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道德认识。我在上《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时候,一开始上课就设计了一个领礼物的游戏,在教师激起学生强烈的领礼物欲望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到讲台边,一片混乱,很多学生产生了太挤了、领不到礼物的抱怨声,感受到拥挤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进行了第二次领礼物游戏,这次是按小组排好队有序地领取,很快就完成了游戏,每个学生都领到了礼物,充满了快乐的积极情绪。排队带来的好处,不排队的危害,不用多说,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体验,获得了真真切切的感受,规则意识的种子在心中萌芽。
2.辨析中明白事理。《欢欢喜喜过国庆》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的绘本故事设计了四个辨析题:下雨了,国旗还在雨中怎么办?升旗仪式开始了,我才走进学校大门怎么办?活动结束了,手中的小红旗怎么办?看到同学要用人民币这成工艺品怎么办?一个个场景的辨析,学生找到了争取做法,这时,老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部分条文,让学生懂得:国旗和人民币上的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尊严,是不容许随意破坏和践踏的,要好好爱护它们。学生在辨析中明理,法律意识的种子得到滋养。
三、实践中生长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1.模拟演练,指导行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在《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排队做操的环节进行当场演练,学生评价,一练一评中,排队的要领和方法得到了巩固。上课结束,出门排队,又是一次行为的检阅。在这样的一次次行为检阅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一再得到巩固。
2.课后延伸,落实行为。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需要落实到平时生活的行为上。所以,教学不以课堂为终点,而是要无限延伸到生活中,落实好学生的行为。《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和学生的家人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所以不能光在课上说说,而是设计一个课后延伸,记录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是否准时交通法规,如:听从红绿灯获交警的指挥、车辆在规定车道行驶、乘坐摩托车电瓶车戴好头盔等,做到了给笑脸积极评价,以期用长效的方式让学生心底法治的种子茁壮成长,最终成长为德法兼修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准切入点,补充、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在学生心灵土壤找那个播种法治的种子,不断浇灌培育,让种子萌芽生长,收获茁壮的苗儿。
一、生活中播种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进行。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种子播撒在这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地发芽生长。所以,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程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为品德教学展开打好基础。
1.对接课堂与生活,寻找话题。我十分注意课堂与生活的对接,上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大家排好队》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寻找到校园中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当学生在脑海中搜索到出操、就餐、放学等场景时,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積极的因素。特别是把校园中的排队镜头剪辑到一起做成视频,给了学生真实的榜样,这正面的引导给了学生积极的暗示。学生的生活当然不局限于学校,所以我又从校园生活延伸至课外生活,让学生继续搜索,买早餐、在公园上厕所、游乐场、医院、银行等场景自然而然走进了课堂,认识到排队带来了有序、文明、安全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与人的公正与平等,在学生心里顺利种下了规则意识的种子。
2.切入生活问题,引发争论。科尔伯格认为:决定孩子道德发展速度的道德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道德对话。儿童的生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寻找儿童生活中的困惑点、认识偏差点,引发学生争论,就能在对话过程中促进他们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年级《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途中,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遇到没有的交警的红绿灯路口就会抢红灯行走,家长带着孩子的电瓶车会走在机动车道上。这些问题放到了课堂上,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的条文,让学生意识到平时常说的“红灯停绿灯行”是法律规定的,是为了保证路上车辆的行车安全。听从交警的指挥、电瓶车走非机动车道也是法律规定的,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这样,法律意识的种子就播种学生心田。
二、活动中滋养
道德形成是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依托各种活动完成。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不断被催化,给心底的种子提供养分,促使种子发芽生长。
1.情境中获得体验。情感是行为的源泉,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道德认识。我在上《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时候,一开始上课就设计了一个领礼物的游戏,在教师激起学生强烈的领礼物欲望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到讲台边,一片混乱,很多学生产生了太挤了、领不到礼物的抱怨声,感受到拥挤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进行了第二次领礼物游戏,这次是按小组排好队有序地领取,很快就完成了游戏,每个学生都领到了礼物,充满了快乐的积极情绪。排队带来的好处,不排队的危害,不用多说,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体验,获得了真真切切的感受,规则意识的种子在心中萌芽。
2.辨析中明白事理。《欢欢喜喜过国庆》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的绘本故事设计了四个辨析题:下雨了,国旗还在雨中怎么办?升旗仪式开始了,我才走进学校大门怎么办?活动结束了,手中的小红旗怎么办?看到同学要用人民币这成工艺品怎么办?一个个场景的辨析,学生找到了争取做法,这时,老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部分条文,让学生懂得:国旗和人民币上的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尊严,是不容许随意破坏和践踏的,要好好爱护它们。学生在辨析中明理,法律意识的种子得到滋养。
三、实践中生长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1.模拟演练,指导行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在《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排队做操的环节进行当场演练,学生评价,一练一评中,排队的要领和方法得到了巩固。上课结束,出门排队,又是一次行为的检阅。在这样的一次次行为检阅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一再得到巩固。
2.课后延伸,落实行为。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需要落实到平时生活的行为上。所以,教学不以课堂为终点,而是要无限延伸到生活中,落实好学生的行为。《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和学生的家人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所以不能光在课上说说,而是设计一个课后延伸,记录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是否准时交通法规,如:听从红绿灯获交警的指挥、车辆在规定车道行驶、乘坐摩托车电瓶车戴好头盔等,做到了给笑脸积极评价,以期用长效的方式让学生心底法治的种子茁壮成长,最终成长为德法兼修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准切入点,补充、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在学生心灵土壤找那个播种法治的种子,不断浇灌培育,让种子萌芽生长,收获茁壮的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