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关键词】美术 课堂 学生 教学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 “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
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总之,美术教学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普及活动;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兼顾全面而发展。做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让每位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旅程”中拾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著《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主要精神与特点》.
[2] 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
【关键词】美术 课堂 学生 教学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 “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
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总之,美术教学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普及活动;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兼顾全面而发展。做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让每位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旅程”中拾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著《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主要精神与特点》.
[2] 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