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钦文(1897~1984)先生,浙江山阴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
20世纪20年代初,许钦文在北京工读,因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结识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扶植和指导。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就是由鲁迅亲自编选、校对并出资付印的。他与鲁迅终生保持了密切的来往。《鲁迅日记》中提及许钦文的有368处,在提到的两千多名中外人士中位居第五(张炳隅《鲁迅与乡士文学家许钦文》),许先生曾有专书《〈鲁迅日记〉中的我》记述。
许钦文1927年从北京回到南方,一辈子在讲台上度过春秋,着力于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有《〈呐喊〉分析》《〈彷徨〉分析》等讲解鲁迅作品的著述出版。60年代,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先生的《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等著作是当时语文教师必备的案头参考。
为什么教师欢迎许先生的文章?现在想来,一个原因是他对鲁迅先生前期作品的写作情况比较熟悉,解释比较到位。他在北京的六七年间,是鲁迅家里的常客。他说:“鲁迅先生从八道弯搬到砖塔胡同61号以后,我时常到那里去看他……他把他自己小说的原稿给我看,像编在《彷徨》里的《幸福的家庭》,他写好的时候刚巧我撞去。我刚坐下,他就把那稿子递给我看了。……后来鲁迅先生移居西三条胡同,仍然时常给我看他自己的稿子;像《伤逝》,还只写得一半,我去看他,他就把那半篇的稿子给我看了,并且讲给我听他将怎样继续写下去。有时鲁迅先生还只打好一篇小说的腹稿,就把那故事的梗概说给我听,和我讨论些问题,虚心地征求我的意见。”(《跟鲁迅先生学写小说》)这对于年轻的许钦文既是指导,也使他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个原因是许钦文长期在中学、大学教书,比较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注意解决疑难。“文革”之前,对鲁迅作品的“拔高”之风愈来愈甚。小说《药》结尾处所写的乌鸦,也被穿凿附会说成“象征英雄”。许钦文则认为:“乌鸦,停在树上,原是郊野常见的景物。‘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也是乌鸦的常态。乌鸦黑色,所以‘铁铸一般’。‘缩着头’,并非像有些人说的‘英雄相’。”他说:“这里多写了几句关于乌鸦的话,为着加强凄凉寂寞的气氛就是了罢。何必凭着主观多猜测呢!”(《药》)这样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1981年初秋,我在杭州西子湖畔,访问了许钦文先生。
许先生当时已85岁,在浙江省医院住院。我是在病房里见到他的。老人精神还好,我们交谈的话题,关键词是两个:鲁迅,中学语文教学。许先生说,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小学到大专。在时间上,可比橄榄核,中间大,两头尖,就是在中等学校教语文的时间长。教学中他用鲁迅作品当教材多一些。他认为鲁迅的作品要让中学生每篇都懂,固然不容易;选讲几篇普通的,使得明了几个方面,由字面逐步深入,还是大有好处的。他强调,既然是上语文课,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不能忽视的。
谈话中常常逸出中心,一阵闲聊。我向他请教鲁迅为什么在小说《幸福的家庭》前加了个副题《拟许钦文》;询问他和陶元庆的友情等。老人都用绍兴口音的普通话舒缓从容地一一作答。
临别时,我送给许先生《河南教育》杂志,发现他翻读时实在吃力,鼻子几乎要碰着纸面。他告诉我,右眼接近失明,左眼视力也很差了。写字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即使如此,文章他还要亲自写,而不让别人代笔。
没有多久,许先生如约寄来了文章,题目就是《鲁迅作品和语文教学》,刊《河南教育》1982年第八期。发表前拟对文章稍作删节,我去信征求意见。许先生回信说得极为谦虚:“所嘱自当同意——即祈斧正,何况稍去一些?”
杭州之行,尚有一个采访之外的念头,很想看一看画家陶元庆纪念室。陶元庆是许钦文的挚友,年轻而才华洋溢。他为鲁迅先生的《彷徨》《朝花夕拾》《坟》等书设计的封面,鲁迅都很喜欢。《彷徨》的封面,鲁迅尤为推重,说:“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1929年陶元庆逝世,鲁迅先生出钱让许钦文在杭州玉泉道上买下了墓地。许钦文也在他靠稿费、借贷建起的私宅中独辟一间名为“陶元庆纪念室”,以纪念他少年时代以来的亲密朋友。1932年,陶元庆的妹妹与她的女友刘某一同寄居在许钦文家里,刘某遭到陶某凶杀。这件事跟许钦文本来无关,但他受到了牵连,以致身陷囹圄。后来,还是经鲁迅与蔡元培的营救,才出了狱。许钦文曾写过《无妻之累》,记述了这场祸水的前前后后。
我到杭州是先去许先生保俶路的家,听他女儿说,许先生住院,第二天才去洪春桥省医院的。许先生不在家,就不好意思提出参观的要求,只是在天井里稍作逗留,也算不虚此行了。五十年时光侵蚀,虽然是老宅旧居,也不复当年面貌了,不变的是房顶屋脊那一抹秋阳。
20世纪20年代初,许钦文在北京工读,因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结识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扶植和指导。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就是由鲁迅亲自编选、校对并出资付印的。他与鲁迅终生保持了密切的来往。《鲁迅日记》中提及许钦文的有368处,在提到的两千多名中外人士中位居第五(张炳隅《鲁迅与乡士文学家许钦文》),许先生曾有专书《〈鲁迅日记〉中的我》记述。
许钦文1927年从北京回到南方,一辈子在讲台上度过春秋,着力于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有《〈呐喊〉分析》《〈彷徨〉分析》等讲解鲁迅作品的著述出版。60年代,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先生的《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等著作是当时语文教师必备的案头参考。
为什么教师欢迎许先生的文章?现在想来,一个原因是他对鲁迅先生前期作品的写作情况比较熟悉,解释比较到位。他在北京的六七年间,是鲁迅家里的常客。他说:“鲁迅先生从八道弯搬到砖塔胡同61号以后,我时常到那里去看他……他把他自己小说的原稿给我看,像编在《彷徨》里的《幸福的家庭》,他写好的时候刚巧我撞去。我刚坐下,他就把那稿子递给我看了。……后来鲁迅先生移居西三条胡同,仍然时常给我看他自己的稿子;像《伤逝》,还只写得一半,我去看他,他就把那半篇的稿子给我看了,并且讲给我听他将怎样继续写下去。有时鲁迅先生还只打好一篇小说的腹稿,就把那故事的梗概说给我听,和我讨论些问题,虚心地征求我的意见。”(《跟鲁迅先生学写小说》)这对于年轻的许钦文既是指导,也使他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个原因是许钦文长期在中学、大学教书,比较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注意解决疑难。“文革”之前,对鲁迅作品的“拔高”之风愈来愈甚。小说《药》结尾处所写的乌鸦,也被穿凿附会说成“象征英雄”。许钦文则认为:“乌鸦,停在树上,原是郊野常见的景物。‘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也是乌鸦的常态。乌鸦黑色,所以‘铁铸一般’。‘缩着头’,并非像有些人说的‘英雄相’。”他说:“这里多写了几句关于乌鸦的话,为着加强凄凉寂寞的气氛就是了罢。何必凭着主观多猜测呢!”(《药》)这样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1981年初秋,我在杭州西子湖畔,访问了许钦文先生。
许先生当时已85岁,在浙江省医院住院。我是在病房里见到他的。老人精神还好,我们交谈的话题,关键词是两个:鲁迅,中学语文教学。许先生说,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小学到大专。在时间上,可比橄榄核,中间大,两头尖,就是在中等学校教语文的时间长。教学中他用鲁迅作品当教材多一些。他认为鲁迅的作品要让中学生每篇都懂,固然不容易;选讲几篇普通的,使得明了几个方面,由字面逐步深入,还是大有好处的。他强调,既然是上语文课,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不能忽视的。
谈话中常常逸出中心,一阵闲聊。我向他请教鲁迅为什么在小说《幸福的家庭》前加了个副题《拟许钦文》;询问他和陶元庆的友情等。老人都用绍兴口音的普通话舒缓从容地一一作答。
临别时,我送给许先生《河南教育》杂志,发现他翻读时实在吃力,鼻子几乎要碰着纸面。他告诉我,右眼接近失明,左眼视力也很差了。写字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即使如此,文章他还要亲自写,而不让别人代笔。
没有多久,许先生如约寄来了文章,题目就是《鲁迅作品和语文教学》,刊《河南教育》1982年第八期。发表前拟对文章稍作删节,我去信征求意见。许先生回信说得极为谦虚:“所嘱自当同意——即祈斧正,何况稍去一些?”
杭州之行,尚有一个采访之外的念头,很想看一看画家陶元庆纪念室。陶元庆是许钦文的挚友,年轻而才华洋溢。他为鲁迅先生的《彷徨》《朝花夕拾》《坟》等书设计的封面,鲁迅都很喜欢。《彷徨》的封面,鲁迅尤为推重,说:“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1929年陶元庆逝世,鲁迅先生出钱让许钦文在杭州玉泉道上买下了墓地。许钦文也在他靠稿费、借贷建起的私宅中独辟一间名为“陶元庆纪念室”,以纪念他少年时代以来的亲密朋友。1932年,陶元庆的妹妹与她的女友刘某一同寄居在许钦文家里,刘某遭到陶某凶杀。这件事跟许钦文本来无关,但他受到了牵连,以致身陷囹圄。后来,还是经鲁迅与蔡元培的营救,才出了狱。许钦文曾写过《无妻之累》,记述了这场祸水的前前后后。
我到杭州是先去许先生保俶路的家,听他女儿说,许先生住院,第二天才去洪春桥省医院的。许先生不在家,就不好意思提出参观的要求,只是在天井里稍作逗留,也算不虚此行了。五十年时光侵蚀,虽然是老宅旧居,也不复当年面貌了,不变的是房顶屋脊那一抹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