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切入点;目的性;实际;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A)—0059—01
让学生找准切入点,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在散文教学找切入点更是难中之难。学生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笔者就高一语文第一册中散文名篇《我的空中楼阁》应以什么作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从语文教学的职能性和目的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寻找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二者互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既传授了知识,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美”就是亮点,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切入点
教学起点的高低十分重要,教学起点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跟不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起点低了,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满足。那么,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教师应以什么作为切入点,才能使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呢?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第一课时,我就将切入点定为探求小屋的美。美在哪里?美在“活泼翘起的屋檐”,“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蓝”墙“白”窗,“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的形式。而小屋更美在它的环境:美在山、屋和树的互为“点缀”;“领土”的“袖珍型”,领空的“开放性”;美在花园里各色各样的花,天空多姿多彩的“云”和“霞”;美在空气“清”、“香”;光线“明亮”又富于“浪漫”性;美在“鸟语盈耳”等。这样,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为下节课打好基础。
三、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寻找切入点
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相关感受引入到学习中,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诵读,然后集体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特点:景致美、情致美、语言美。最后围绕这三点赏析全文。1.景致美。美在小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屋因有了山、树、空气、鸟等,烘托得小屋更美,优美的环境使小屋有了“灵”气;而自然环境中因有了小屋,使环境有了“魂”。这样,学生会在大脑中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体系。2.语言美。(1)美在妙用修辞。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一句,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简洁、生动地描绘出山的形状、颜色以及小屋与山的位置关系。(2)美在语言富于诗情画意,如“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一句,让读者联想起王维《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给人眼前展开一幅宁静、祥和、缥缈的“空中楼阁”的夜景图。(3)美在多用对偶句式,如“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等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3.对美的景物的描绘,让人领悟出作者美的情致,即追求安静、独立、自然的生活。因为小屋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陡而艰险,“不便于行车”,可作者感受到的却是“快乐”和“幸福”。因为作者追求独立、安静、自然、浪漫的生活,心态是平和的,情致是高雅的。
这样,在欣赏作品美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学会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深层次地感悟人生,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A)—0059—01
让学生找准切入点,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在散文教学找切入点更是难中之难。学生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笔者就高一语文第一册中散文名篇《我的空中楼阁》应以什么作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从语文教学的职能性和目的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寻找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二者互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既传授了知识,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美”就是亮点,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切入点
教学起点的高低十分重要,教学起点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跟不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起点低了,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满足。那么,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教师应以什么作为切入点,才能使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呢?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第一课时,我就将切入点定为探求小屋的美。美在哪里?美在“活泼翘起的屋檐”,“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蓝”墙“白”窗,“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的形式。而小屋更美在它的环境:美在山、屋和树的互为“点缀”;“领土”的“袖珍型”,领空的“开放性”;美在花园里各色各样的花,天空多姿多彩的“云”和“霞”;美在空气“清”、“香”;光线“明亮”又富于“浪漫”性;美在“鸟语盈耳”等。这样,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为下节课打好基础。
三、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寻找切入点
教师可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相关感受引入到学习中,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诵读,然后集体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特点:景致美、情致美、语言美。最后围绕这三点赏析全文。1.景致美。美在小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屋因有了山、树、空气、鸟等,烘托得小屋更美,优美的环境使小屋有了“灵”气;而自然环境中因有了小屋,使环境有了“魂”。这样,学生会在大脑中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体系。2.语言美。(1)美在妙用修辞。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一句,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简洁、生动地描绘出山的形状、颜色以及小屋与山的位置关系。(2)美在语言富于诗情画意,如“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一句,让读者联想起王维《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给人眼前展开一幅宁静、祥和、缥缈的“空中楼阁”的夜景图。(3)美在多用对偶句式,如“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等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3.对美的景物的描绘,让人领悟出作者美的情致,即追求安静、独立、自然的生活。因为小屋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陡而艰险,“不便于行车”,可作者感受到的却是“快乐”和“幸福”。因为作者追求独立、安静、自然、浪漫的生活,心态是平和的,情致是高雅的。
这样,在欣赏作品美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学会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深层次地感悟人生,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