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我觉得可以从本文中的几个方面去做。
【关键词】地理课堂 新课程理念
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可让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有的会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我们吃惊不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正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还是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 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我们应为学生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并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限快乐和自豪。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当然,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地理课程标准、备地理教材,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解答他们的问题等等,备课量大且难度也大,而且还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将促使每一位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地理课堂 新课程理念
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可让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有的会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我们吃惊不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正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还是以《地理公转与四季》为例,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 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我们应为学生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并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限快乐和自豪。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当然,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地理课程标准、备地理教材,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解答他们的问题等等,备课量大且难度也大,而且还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将促使每一位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