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在密云县中小学进行了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实验。该研究旨在针对性地解决密云教师提出的“关于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不知如何进行有效教育”这一问题。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仅从学科教学这一角度研究学生和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亟待融合多方人员的集体智慧,建立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研究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新机制。
我们提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机制,是指由中小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为组织者,班主任为主导,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把学生发展基础、存在问题、发展需求和潜能作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目的,有组织、定期地开展研究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校本研究模式的建立可以从制度上引导所有教师研究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且发挥教师的合力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从长处入手,团结协作,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远郊区县,密云县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城八区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更为突出的是,在一部分农村、山区、城乡结合部学校,部分学生“不想学”的情绪较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虽然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为此,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项目把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让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集中起来形成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共同研究学生的真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有组织、定期的研究,集中教师的群体智慧,共同干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密云四小五(A)班的学生小曹,上课总是随意说话、小动作不断,或是故意找茬,扰乱课堂秩序,经常让老师下不了台,大家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团队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各学科的老师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寻找小曹身上的闪光点。体育老师反映小曹的体育成绩较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获得了密云县第六名的好成绩。根据小曹的这一优点,研究团队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一起制订了对小曹的干预措施,从他的体育长处入手,及时抓住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树立他在同学中的新形象,鼓励他在其他学科上取得进步。渐渐地,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曹对学习不再有抵触情绪,自信心逐渐增强,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由此五(A)班的纪律也有所好转。
正视班级差异,研究班级特点,搭建平台,学科联动,促进班风的转变
随着学生个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验团队又开始关注学生的群体特点,围绕同一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学科教师联动,共同采取措施,促进班风转变。
十里堡小学运用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理念,不但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转化,而且对有特殊需求的班级进行转化。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中存在一个纪律较差的 “弱班”,就运用这个理念,对“弱班”进行干预,使“弱班”情况得到了好转。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纪律争星活动、学习夺花活动、组成互助小组等活动,增强了这个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班集体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视差异,以点带面,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群体健康发展
在个体研究和班级研究之外,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团队还将目光转向了全校范围,针对学校里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开展研究,促进这些学生的发展。
十里堡中学地处密云县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网瘾比较严重,2008年的一项调研发现:仅“一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者,初一年级205份问卷中就有9人,而初二年级182份问卷中有19人。针对这种状况,研究团队选择网瘾学生作为重点干预对象。根据这些学生计算机能力比较强的特点,组建了学校电脑美术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将这些网瘾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正迁移到电脑美术制作方面,逐步戒掉网瘾,促使其良好习惯逐渐形成,进而在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探索中,学生的进步是十分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于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机制为教师集体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和合作平台。在教师们的协作努力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积极探究,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们变得敢于提问,乐于表达,乐于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愿意接受家长的管理,与家长谈论他们的想法,逐渐摒弃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个快乐、健康发展的中小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仅从学科教学这一角度研究学生和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亟待融合多方人员的集体智慧,建立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研究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新机制。
我们提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机制,是指由中小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为组织者,班主任为主导,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把学生发展基础、存在问题、发展需求和潜能作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目的,有组织、定期地开展研究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校本研究模式的建立可以从制度上引导所有教师研究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且发挥教师的合力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从长处入手,团结协作,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远郊区县,密云县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城八区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更为突出的是,在一部分农村、山区、城乡结合部学校,部分学生“不想学”的情绪较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虽然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为此,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项目把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让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集中起来形成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共同研究学生的真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有组织、定期的研究,集中教师的群体智慧,共同干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密云四小五(A)班的学生小曹,上课总是随意说话、小动作不断,或是故意找茬,扰乱课堂秩序,经常让老师下不了台,大家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团队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各学科的老师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寻找小曹身上的闪光点。体育老师反映小曹的体育成绩较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获得了密云县第六名的好成绩。根据小曹的这一优点,研究团队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一起制订了对小曹的干预措施,从他的体育长处入手,及时抓住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树立他在同学中的新形象,鼓励他在其他学科上取得进步。渐渐地,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曹对学习不再有抵触情绪,自信心逐渐增强,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由此五(A)班的纪律也有所好转。
正视班级差异,研究班级特点,搭建平台,学科联动,促进班风的转变
随着学生个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验团队又开始关注学生的群体特点,围绕同一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学科教师联动,共同采取措施,促进班风转变。
十里堡小学运用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理念,不但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转化,而且对有特殊需求的班级进行转化。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中存在一个纪律较差的 “弱班”,就运用这个理念,对“弱班”进行干预,使“弱班”情况得到了好转。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纪律争星活动、学习夺花活动、组成互助小组等活动,增强了这个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班集体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视差异,以点带面,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群体健康发展
在个体研究和班级研究之外,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团队还将目光转向了全校范围,针对学校里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开展研究,促进这些学生的发展。
十里堡中学地处密云县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网瘾比较严重,2008年的一项调研发现:仅“一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者,初一年级205份问卷中就有9人,而初二年级182份问卷中有19人。针对这种状况,研究团队选择网瘾学生作为重点干预对象。根据这些学生计算机能力比较强的特点,组建了学校电脑美术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将这些网瘾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正迁移到电脑美术制作方面,逐步戒掉网瘾,促使其良好习惯逐渐形成,进而在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探索中,学生的进步是十分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于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机制为教师集体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和合作平台。在教师们的协作努力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积极探究,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们变得敢于提问,乐于表达,乐于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愿意接受家长的管理,与家长谈论他们的想法,逐渐摒弃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个快乐、健康发展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