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中学生物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教育,且阐明了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为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的德育任务、内容、方法等,这些都应成为生物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不仅仅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可见,教学不仅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还要完成德育的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 认真砖研教材,寻求德育因素
德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活动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良好品质:爱护和珍惜每一件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维护,在实验中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用人道主义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益于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爱护生物的责任感。
2.利用生物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附院诞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等告诉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习细胞癌变、艾滋病、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注意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等。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还以每年7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已达13亿多,还以每分钟30人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已远远低于20%的国土线,居世界第120位,近三分之一草原成了沙漠,森林和草原的迅速减少,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无处栖息、处于濒危状态。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恶化问题,结合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向学生阐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权观点,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示范性的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三 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就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忌教条式说教。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护树、爱鸟、环境保护等的实际活动和宣传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习等;要求学生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教育等。在这些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德育内容渗透其中,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时机和途径。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功能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备课时要自觉地、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寻找渗透点,确定好渗透方式,使学生在接受生物学知识时,及时、自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 认真砖研教材,寻求德育因素
德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活动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良好品质:爱护和珍惜每一件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维护,在实验中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用人道主义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益于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爱护生物的责任感。
2.利用生物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附院诞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等告诉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习细胞癌变、艾滋病、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注意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等。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还以每年7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已达13亿多,还以每分钟30人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已远远低于20%的国土线,居世界第120位,近三分之一草原成了沙漠,森林和草原的迅速减少,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无处栖息、处于濒危状态。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恶化问题,结合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向学生阐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权观点,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示范性的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三 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就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忌教条式说教。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护树、爱鸟、环境保护等的实际活动和宣传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习等;要求学生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教育等。在这些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德育内容渗透其中,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时机和途径。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功能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备课时要自觉地、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寻找渗透点,确定好渗透方式,使学生在接受生物学知识时,及时、自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