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理解、加工,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平时教学中,本人注重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导“趣”,激发学生思维热情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材料的兴趣。”他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趣”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趣”的方法很多,有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我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采取以下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初步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路线及景点后,我让学生开动思维,画出一张张游览示意图,对其进行点评后,我带领学生沿着示意图去“游览”,领略神奇秀丽的大自然风光。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产生。
二、通过导“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让学生据“点”质疑,造成欲罢不能,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态势。如我在教学《一夜工作》时,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切入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发问:劳苦表现在哪里?简朴表现在哪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内容,找到问题答案。再比如,引导学生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时,我让学生掌握“体会思想”的方法。如抓住主要事件,联系课文题目,抓住中心句,抓住故事的寓意,联系社会背景等,还引导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贵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等。
三、通过导“思”,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思”即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主动释疑解惑,开发创造潜能。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抓住主要部分“议花生”,展开多层次的读、思、议,使学生从中逐步悟出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不夸耀自己,默默奉献。最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否喜欢花生吗?很多学生都说喜欢花生,有的喜欢花生味儿美,用处多,有的喜欢花生的品格。但也有几位学生说喜欢苹果、石榴、桃子,喜欢这些水果外表好看且实用,喜欢它们的品格。有的说现在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勇于自我的风采。
四、通过导“读”,教会学生在读中体会语感
教给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轻重、缓重、停顿、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味道来。如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并适当地做出一些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朗读陈赓的对话,应把握“关心战士”这一情感基调,读出“说服”、“关心”的语气。在说服不通的情况下,只好“命令”,这更是一种关心,应读出坚决的语气。后两次对话,在语气方面显出“无奈何”。朗读小红军的话,应把握“一心为别人着想,不拖累别人”的情感基调,在朗读中,应突出“满不在乎,微微一笑。比一比。鼓鼓的,比你还多呢”等重点语句,体现小红军“倔强”和巧妙说服别人的艺术。
五、通过导“练”,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练习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在语文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我教完《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兴趣盎然:爱好书法的同学,要把这首诗写成一幅书法作品挂在房间里,让家人好好欣赏;爱好朗读的同学,要把这首诗有声有色地背诵给同学们听;爱好阅读的同学。准备再学几首宋代苏轼的诗词然后向同学们作介绍:爱好写作的同学,要把这首诗写成一篇记叙文,把诗中美景具体地描绘一番。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导“趣”、导“思”、导“读”、导“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通过导“趣”,激发学生思维热情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材料的兴趣。”他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趣”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趣”的方法很多,有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我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采取以下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初步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路线及景点后,我让学生开动思维,画出一张张游览示意图,对其进行点评后,我带领学生沿着示意图去“游览”,领略神奇秀丽的大自然风光。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产生。
二、通过导“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让学生据“点”质疑,造成欲罢不能,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态势。如我在教学《一夜工作》时,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切入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发问:劳苦表现在哪里?简朴表现在哪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内容,找到问题答案。再比如,引导学生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时,我让学生掌握“体会思想”的方法。如抓住主要事件,联系课文题目,抓住中心句,抓住故事的寓意,联系社会背景等,还引导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贵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等。
三、通过导“思”,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思”即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主动释疑解惑,开发创造潜能。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抓住主要部分“议花生”,展开多层次的读、思、议,使学生从中逐步悟出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不夸耀自己,默默奉献。最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否喜欢花生吗?很多学生都说喜欢花生,有的喜欢花生味儿美,用处多,有的喜欢花生的品格。但也有几位学生说喜欢苹果、石榴、桃子,喜欢这些水果外表好看且实用,喜欢它们的品格。有的说现在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勇于自我的风采。
四、通过导“读”,教会学生在读中体会语感
教给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轻重、缓重、停顿、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味道来。如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并适当地做出一些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朗读陈赓的对话,应把握“关心战士”这一情感基调,读出“说服”、“关心”的语气。在说服不通的情况下,只好“命令”,这更是一种关心,应读出坚决的语气。后两次对话,在语气方面显出“无奈何”。朗读小红军的话,应把握“一心为别人着想,不拖累别人”的情感基调,在朗读中,应突出“满不在乎,微微一笑。比一比。鼓鼓的,比你还多呢”等重点语句,体现小红军“倔强”和巧妙说服别人的艺术。
五、通过导“练”,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练习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在语文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我教完《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兴趣盎然:爱好书法的同学,要把这首诗写成一幅书法作品挂在房间里,让家人好好欣赏;爱好朗读的同学,要把这首诗有声有色地背诵给同学们听;爱好阅读的同学。准备再学几首宋代苏轼的诗词然后向同学们作介绍:爱好写作的同学,要把这首诗写成一篇记叙文,把诗中美景具体地描绘一番。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导“趣”、导“思”、导“读”、导“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