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竟服软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1899年~1946年),湖北蕲水人。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更树立了高高的精神丰碑,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号楼举行纪念五四文艺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演讲。因为参加会议者太多,连窗外也挤满了学生,罗常培见教室里实在容不下,只好请演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站在窗外的学生也能够听见。
  有些教授在演讲时,因为声音小,惹得外面的人叫“大声些”。那些奉命来捣乱的特务分子也趁机起哄,大喊大叫,敲打窗户,致使会场出现了混乱局面。
  此时,天又下起了雨,特务在混乱中掐断了电线,会场顿时陷入黑暗之中。罗常培见状说:“我看今晚的会就到此结束算了。”他的话激怒了暴脾气的闻一多:“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把会开到底!”其他几个教授提议,可以将座谈会转到图书馆大阅览室,那里地方大,灯又亮,但羅常培不同意,这更让闻一多暴跳如雷,对罗常培吼道:“如此重要严肃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你究竟怕什么?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不怕,我要留下来继续开会!”
  闻一多的慷慨陈词,让罗常培认为是对他这个系主任尊严的挑衅,于是硬性宣布散会,之后气冲冲地拂袖而去,其他人也不欢而散。
  另两位教授齐亮和马识途将闻一多叫到一旁,告诉他国民党特务以及联大三青团捣乱的真相,对他说:“罗先生也是出于无奈才那样做的,你怎能当着众人的面对他大发雷霆呢?既然事已至此,我们绝不能让特务的阴谋得逞,一定要把联大的旗帜举起来!”又跟他说了还要于5月8日再次举行座谈会和文艺晚会的计划,希望他能够参加并说服罗常培与他一起主持。
  闻一多听后犹豫了:“罗先生已经生我的气了,他还愿意来参加和主持会议吗?他如果不来参加,我也不好意思来参加了。”齐亮和马识途劝闻一多:“只要你能亲自登门向罗先生道歉,他一定不会驳你面子的。”闻一多欣然答应。
  闻一多登门前,齐亮和马识途已找罗常培做了疏通。随后,闻一多和齐亮、马识途一起去了罗常培的家。刚进门,闻一多就向罗常培深深鞠了一躬,这一招让罗常培始料不及,也赶紧鞠躬以示回敬,两人谦让着进了客厅后,再也没有提起那天的不快,相逢一笑,冰释前嫌。
  5月8日的座谈会和文艺晚会,在罗常培和闻一多的共同主持下很成功。事后闻一多对齐亮和马识途说:“我是为了开好会才向罗先生服软的,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服软,以后绝不会有第二次了。”
  (选自《百家讲坛》2014年第4期)
  赏析
  闻一多先生不惧危险敢作敢为,又有所不为,向罗常培服软,这既是大师的精神底色,也体现了大师的人格境界。
其他文献
低调是一种修养,放平心态才能活得潇洒;低调是一种智慧,懂得放下才能走得更远。与人交往,就要保持清凈的心态,让自己在内敛中变得更加自信。
期刊
因为“博学多才”和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之间存在巨大的“角色反差”,几乎是一夜之间,沈巍爆红网络。报道显示,连日来,每天都有数十上百的市民特意去围观他。  应当说,沈巍突然走红网络并不奇怪。在短视频热,主播为涨粉吸眼球乃至社会某些不正常心态甚至利益的多重驱使之下,沈巍的“与众不同”自然也就成了网络消费的热点,而围绕沈巍编造的那些“传奇故事”也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
期刊
(标题有问题。设置悬念,需在“=”后加“成功?”之类的词语。)  做生意,讲的是和气,(材料无有关“和气”的信息)卖的是诚信,倘若失信于人,买卖也就做不成了。那个鲁国酒店的老板把自己的酒浸泡在中山国的酒糟里,对人说这是中山国酒,虽然所有人品尝后都说是真酒,可当他们知道所喝的是假酒时,便一哄而散。此店,失信于人,终是害己。(在引述材料并作简要分析后,带出自己观点,这点做得不错。但扣题不紧。)  没有
期刊
黄遵宪不仅满腹学问,做事也非常低调。他曾将自己辛苦创作的一部书的手稿埋藏于异国他乡,令人感慨。  32岁时,黄遵宪东渡日本,在那里结识了众多有共同志向的日本友人,作家石川英便是其一。黄遵宪对石川英说:“《红楼梦》乃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黄遵宪还将《红楼梦》亲自圈点后送给好友石川英。这也是完整的《红楼梦》全书首次被介绍到日本。受其影响,当时有一大批日本朋友成为《红楼梦》的
期刊
故乡的陪伴  拖起行李,你不再是一个孩子,踏上旅途,便少了一份稚嫩,多了一份责任。  列车以三百公里的时速驶离家乡,却依旧逃不出家乡的牵绊。我的概念里不知道两千多公里到底有多远,只知道回一次家至少得两天。  母亲一直絮叨着怎么走了那么远,父亲天天盯着地图能研究半天。既然都是离家,远近又何妨?越是离家远,越不想回家,不是不想家,只是相见容易别时难,只是不忍父亲的白发,不忍母亲的留恋和叮咛。  总以为
期刊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凡詩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无论引用历史故事,还是引用名言名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引
期刊
可以不光芒万丈,但不能停止发光。  ——题记  与其艳羡他人的优势,不如释放自己的潜能;与其艳羡他人的天资,不如绽放自己的光彩;与其艳羡他人的成就,不如绽放自己的努力之花。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难题,有的人解决得十分出色,有的人只会用艳羡的目光看着别人,却不去勇敢尝试。吃不到葡萄,你永远不知道酸甜如何;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成功与否。英国的唯物主义作家培根曾说过:“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
期刊
近日,上海一名流浪汉在多个短视频平台走红。因其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喜爱与人交流,被网友称为“流浪大师”“国学大师”。   在车水马龙的上海闹市街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席地而坐,但语出惊人。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讲企业治理,谈各地掌故,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3月20日,近百名主播聚集,许多网红美女都争先跟他合影。  他的视频先是被安上“大师
期刊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江淹《别赋》曾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都是分别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柳词不但有“留恋”这样的描述,也有“都门帐饮无绪”的交代;黄词则道出玉人邀我我不得留的“无奈”。都写有情人分手时的悲情难抑。柳词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黄词则“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期刊
民族风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风民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增長知识,陶冶情操,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风淳朴,民俗繁多。譬如喝腊八粥,喝会酒,听唱凤凰……这些节日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