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重冲击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并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高中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事物外表吸引及迷惑,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向极端或进入追求非主流文化前卫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利于他们的德育养成,也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因此,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合适的方案,更好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落到实处,在真实意义上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起引导作用。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全校随机抽取出来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数量为400份,回收比率100%。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加直观易于分析,该部分除了简答题,选择题一概使用饼状图呈现。
(一)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第1题: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数据分析: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实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的认识,我们将第一题设计为填空题。该题的数据在统计上存在交叉性。根据问卷统计,有347人提到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节等,占总调查人数的93.5%,比率很高;有225人提到了与文学文字相关的,如古文、古诗词、乐曲、书法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56.25%;有63人提到了思想层面上的,如儒学、理学、道德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15.75%,比率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局部,相对片面的,未能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2题
数据分析:由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教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第3题
数据分析: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意义只有12%的人表示非常关心,说明很多学生只是把过传统节日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未真正深究过节的原因。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认知情况
第4题
数据分析: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来的古诗词可谓多如牛毛。然而,由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能主动去背诵并理解的古诗词少之又少,甚至有13%的学生给出了“几乎为零”的答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第5题
数据分析:中国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然而竟然只有5%的学生看过并多次读过四大名著,有10%的学生基本没看过,剩下的也只是阅读过其中的一两部。
第6题
数据分析:“儒、释、道”作为中国最主要三大思想精神,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但三者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由目前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4%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三大思想精神。
第7题
数据分析:鉴于前面三道题的统计数据,这道题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82%的学生偶尔看,也就是说,学生们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的接触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以上四道题,虽然调查涉及面比较狭窄,但得到的数据却一致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冷落”的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主动性,能得到的知识往往也是在简单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学生较少能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总体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二是目前绝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未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认知,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几乎起到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过度地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些都成了目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第8题
统计显示,造成高中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观原因要远远大于客观原因,然而,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冷落,不仅仅是学生这个群体,而是整个大环境。
(三)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与定位
第9题
数据分析:近九成的学生倾向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虽然有9%的学生表示对之不关心也没有什么了解,也有3%的学生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但数据还是表明了一个相对乐观的事实,即传统文化并不是真的处在一个很尴尬、被排斥的位置上。
第10题
数据分析:不管学生理解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但只要他们愿意去了解,就总会有办法的。毕竟方法是可以寻找的,但人的意愿往往都是难以违背的。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因此,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合适的方案,更好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落到实处,在真实意义上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起引导作用。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全校随机抽取出来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数量为400份,回收比率100%。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加直观易于分析,该部分除了简答题,选择题一概使用饼状图呈现。
(一)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第1题: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数据分析: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实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的认识,我们将第一题设计为填空题。该题的数据在统计上存在交叉性。根据问卷统计,有347人提到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节等,占总调查人数的93.5%,比率很高;有225人提到了与文学文字相关的,如古文、古诗词、乐曲、书法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56.25%;有63人提到了思想层面上的,如儒学、理学、道德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15.75%,比率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局部,相对片面的,未能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2题
数据分析:由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教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第3题
数据分析: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意义只有12%的人表示非常关心,说明很多学生只是把过传统节日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未真正深究过节的原因。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认知情况
第4题
数据分析: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来的古诗词可谓多如牛毛。然而,由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能主动去背诵并理解的古诗词少之又少,甚至有13%的学生给出了“几乎为零”的答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第5题
数据分析:中国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然而竟然只有5%的学生看过并多次读过四大名著,有10%的学生基本没看过,剩下的也只是阅读过其中的一两部。
第6题
数据分析:“儒、释、道”作为中国最主要三大思想精神,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但三者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由目前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4%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三大思想精神。
第7题
数据分析:鉴于前面三道题的统计数据,这道题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82%的学生偶尔看,也就是说,学生们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的接触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以上四道题,虽然调查涉及面比较狭窄,但得到的数据却一致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冷落”的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主动性,能得到的知识往往也是在简单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学生较少能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总体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二是目前绝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未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认知,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几乎起到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过度地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些都成了目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第8题
统计显示,造成高中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观原因要远远大于客观原因,然而,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冷落,不仅仅是学生这个群体,而是整个大环境。
(三)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与定位
第9题
数据分析:近九成的学生倾向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虽然有9%的学生表示对之不关心也没有什么了解,也有3%的学生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但数据还是表明了一个相对乐观的事实,即传统文化并不是真的处在一个很尴尬、被排斥的位置上。
第10题
数据分析:不管学生理解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但只要他们愿意去了解,就总会有办法的。毕竟方法是可以寻找的,但人的意愿往往都是难以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