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答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慧理答;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四、激励赞赏,激情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是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精彩的评价理答语言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我非常重视理答语言的评价功能,在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被拴在高加索的山上饱受折磨”一段时,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我适时点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你让老师感受到了语言里的温度,字词里的冷暖,你读出了你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有了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对英雄的崇敬、同情的气氛就营造起来了。而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我的天啊,足有十公斤!”时,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我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就是一条小鱼,一斤都不到呢。再读一遍。”学生第二遍读得比较有感觉了,但还不够,我又说:“这条鱼有五公斤了,再读。”第三遍,学生把惊喜的语气充分读了出来,我鼓励他:“这下子,这条鱼足有十公斤了。”这样的评价性理答,从学生的朗读实际出发,又不失表扬鼓舞之功效,每一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涟漪。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答,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用理答的艺术力量避免一些教学的盲区,挽回一些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生本课堂。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智慧理答;引导;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大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呢?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智慧地理答,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引导,拨云见日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地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课堂对话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用有效的理答把课堂从“山穷水尽”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来表示成吉思汗与鹰之间的关系,我预设的答案是——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很容易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却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他给的答案是——鹰(忠诚)成吉思汗,这个答案当然也没有错,然而却没有指向课文的主要事件上来,太笼统了,怎么办呢?我略微思索,继续问道:“你从哪件事看出鹰忠诚成吉思汗呢?”这样一启发,问题马上明朗化了,学生说:“从鹰四次撞翻杯子救成吉思汗可以看出。”于是,“救”字就这样被导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随机应变的理答拨开了学生心头的疑雾,直达问题的中心。
二、化难为易,层层剥笋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或较难时,课堂常常会陷入“鸦雀无声”的境地,要走出這种困境,就必须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学生一时都愣住了,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了,于是我微笑着问:“鸟的天堂特指什么呢?”这一问犹如一个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我继续设第二个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易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自由自在。学生登上了这两级台阶,难题也迎刃而解。这种化难为易,层层剥笋的理答智慧,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刨根究底,引向深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刨根究底,加以指导,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让学生由知其然而进为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成吉思汗与鹰》一课“鹰第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这一部分时,我问:“成吉思汗此时心情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气急败坏。”学生的答案非常正确,但学生对“气急败坏”未必理解到位,于是我问:“看到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的说:“我体会到成吉思汗已经失去理智了。”看来,学生对这个词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了。我继续追问:“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了?”学生有的找到了动作描写的语句,有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我再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对“气急败坏”的理解更透彻了,也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盛怒的心情。这样的导向性理答,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真正走入文本。
四、激励赞赏,激情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是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精彩的评价理答语言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我非常重视理答语言的评价功能,在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被拴在高加索的山上饱受折磨”一段时,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我适时点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你让老师感受到了语言里的温度,字词里的冷暖,你读出了你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有了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对英雄的崇敬、同情的气氛就营造起来了。而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我的天啊,足有十公斤!”时,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我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就是一条小鱼,一斤都不到呢。再读一遍。”学生第二遍读得比较有感觉了,但还不够,我又说:“这条鱼有五公斤了,再读。”第三遍,学生把惊喜的语气充分读了出来,我鼓励他:“这下子,这条鱼足有十公斤了。”这样的评价性理答,从学生的朗读实际出发,又不失表扬鼓舞之功效,每一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涟漪。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答,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用理答的艺术力量避免一些教学的盲区,挽回一些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生本课堂。
(编辑:龙贤东)